[发明专利]易支付充电桩设备及该设备与电动汽车互联的充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54366.6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8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海斯迪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5/00 | 分类号: | G07F15/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向用秀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付 充电 设备 电动汽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易支付充电桩设备及该设备与电动汽车互联的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车辆。由于新能源电动汽车以电力为动力,对环境影响小,前景被广泛看好,也符合新型能源战略要求。但是,也就是因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以电力为动力,配套的充电设备,即充电站和充电桩需要配套跟上,不然用户使用不方便将大大影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推广。
充电桩可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种。交流充电桩是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直流充电桩是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可以为非车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现有的充电桩具有计费功能,但是在便捷化人性化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能让用户在给汽车充电后有更好的支付体验,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桩设备,通过在本设备上设置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通过与需充电汽车的通信,实现将支付信息通过需充电汽车发送给用户智能终端,实现简易支付,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易支付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充电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相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充电模块的工作状态,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用于连接需充电汽车,所述充电模块用于向需充电汽车进行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锁定模块,所述锁定模块用于锁定连接本充电桩设备与所述需充电汽车。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解除锁定指令;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所述锁定模块解除与所述需充电汽车的锁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还用于向所述需充电汽车发送支付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为蓝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易支付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互联的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充电桩设备内置的充电模块与需充电汽车连接充电时,充电桩内置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与需电动汽车建立无线通信;
充电桩设备内置的控制器用于控制充电工作状态,充电模块给汽车充电完毕后,充电桩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将支付信息发送给需充电汽车;
需充电汽车接收该支付信息后再将该支付信息发送给用户智能终端进行在线支付。
进一步的,在所述充电桩设备内置的充电模块与需充电汽车连接充电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利用一个与所述控制器将相连接的锁定模块,对充电桩设备与所述需充电汽车进行锁定的步骤。
进一步的,在所述需充电汽车接收该支付信息后再将该支付信息发送给用户智能终端进行在线支付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利用控制器接收服务器的解除锁定指令之后,对充电桩设备与所述需充电汽车进行解除锁定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桩设备与电动汽车互联的无线通讯制式为蓝牙无线通信、4G无线通信或WIFI无线通信。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桩设备向电动汽车发送的支付信息是通过蓝牙无线通信、4G无线通信或WIFI无线通信方式发送。
本发明的易支付充电桩设备,通过在本设备上设置分别与控制器相连接的充电模块、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能在汽车充电时,充电桩设备与需充电汽车无线连接,充电模块给汽车充电完毕后,充电桩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将支付信息发送给需充电汽车,使得需充电汽车接收该支付信息后再将该支付信息发送给用户智能终端进行在线支付,实现简易支付,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充电桩设备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充电桩设备的另一逻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海斯迪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海斯迪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43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