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OI失效点无损定位方法及GOI失效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8397.9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94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桂花;仝金雨;刘君芳;郭伟;李品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2251 | 分类号: | G01N23/2251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430205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失效点 分析样品 电子束照射 发亮 预处理 失效分析 无损 切割 高精度定位 金属互连层 定位过程 循环执行 去除 裸露 观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GOI失效点无损定位方法及GOI失效分析方法,包括步骤1,去除待分析样品的金属互连层,获取具有裸露salicide层的预处理待分析样品;步骤2,基于PVC法,采用电子束照射所述预处理待分析样品的salicide层,并观察其是否发亮;是,则所述待分析样品存在GOI失效点,执行步骤3;否,则所述待分析样品不存在GOI失效点,结束操作;步骤3,将电子束照射时发亮的salicide层切割成多个相对分离的区域;步骤4,再次基于PVC法,采用电子束照射所述区域,并找出所述区域中发亮的salicide层;步骤5,循环执行步骤3和步骤4,直至电子束照射时发亮的salicide层的大小不能进行切割时,结束操作。本发明实现GOI失效点的高精度定位,且整个定位过程不会导致GOI失效点的进一步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GOI失效点无损定位方法及GOI失效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GOI测试是对MOS器件中栅氧化层的耐压性测试,如果GOI测试失效,则需进行GOI失效分析,从而找出GOI测试失效的原因。传统的GOI失效分析主要流程为:通过热点分析获取待分析样品GOI失效点的光学图片,将此光学图片与待分析样品的电子显微镜图片进行对比,对GOI失效点进行定位,再采用FIB制备TEM样品,进行TEM观察和元素分析获取GOI失效点异常物质的成分。但是,基于热点分析的GOI失效点定位将导致GOI失效点的进一步破坏,且定位精度只能达到3-5um,使后期采用FIB制备TEM样品费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GOI失效点无损定位方法及GOI失效分析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GOI失效点无损定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去除待分析样品的金属互连层,获取具有裸露salicide层的预处理待分析样品;
步骤2,基于PVC法,采用电子束照射所述预处理待分析样品的salicide层,并观察其是否发亮;是,则所述待分析样品存在GOI失效点,执行步骤3;否,则所述待分析样品不存在GOI失效点,结束操作;
步骤3,将电子束照射时发亮的salicide层切割成多个相对分离的区域;
步骤4,再次基于PVC法,采用电子束照射所述区域,并找出所述区域中发亮的salicide层;
步骤5,循环执行步骤3和步骤4,直至电子束照射时发亮的salicide层的大小不能进行切割时,结束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如果待分析样品存在GOI失效点,则GOI失效点的异常物质将待分析样品的salicide层与衬底导通,采用电子束照射预处理待分析样品的salicide层时,基于PVC法,salicide层由于与衬底导通处于低电势,在电子束照射下,其逸出的二次电子较多,则其会发亮;将电子束照射时发亮的salicide层切割成多个相对分离的区域,各个区域将不再导通,再次采用电子束照射各个区域时,只有下方存在GOI失效点的区域才能够与衬底导通产生低电势而发亮,从而将GOI失效点所处的位置范围进一步缩小;多次将电子束照射时发亮的salicide层切割成多个相对分离的区域,使GOI失效点所处的位置范围多次缩小,直至电子束照射时发亮的salicide层的大小不能进行切割时结束切割;本发明使GOI失效点的定位精度与切割精度相匹配,实现GOI失效点的高精度定位,使GOI失效分析方法中的TEM样品制作时长缩小,且便于制作高精确度的TEM样品,如3D TEM样品;并且整个定位过程不会导致GOI失效点的进一步破坏,提高GOI失效分析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去除待分析样品的金属互连层采用机械研磨和/或化学刻蚀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83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座椅背靠角度调节机构
- 下一篇:评价高分子材料的硬度以及能量损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