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压室长导杆超口径低过载三无弹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58663.8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8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中;施家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F7/00 | 分类号: | F41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郭德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压室长导杆超 口径 过载 三无 弹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将微小型机器人弹射布设到目标 附近完成侦察探测任务的弹射装置,属于内弹道发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体积小、重量轻、隐蔽性好的微小型机器人可完成抵近侦察和监视、目标 探测与定位、跟踪与预警、通信中继与导航、爆炸物及核生化等有毒有害物质 探测等任务,在危险、狭窄、复杂环境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其机动能力有限, 将其布设到指定位置就成为完成任务的前提。目前采用的士兵手掷、空投等布 设方式均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制约了微小型机器人优势和作用的发挥。例 如,士兵手掷距离和准确度均有限,且投掷人员极易暴露,十分危险。空投适 用于大批量使用,且只能投放到开阔区域,不适用于在复杂建筑物、洞穴或狭 窄区域布设,因此弹射是一种实现微小型机器人投放的重要技术途径。
利用火药的内弹道发射,也称弹射,是一种常用的投放手段,但是发射时 会产生相当大的过载,根据射程和弹丸质量不同,发射过载一般会在几千至几 万g,而微小型机器人作为精密机电产品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过载。因此,降低发 射过载是实现微小型机器人弹射投放的关键环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压室长导杆超口径低过载三无弹射装置, 该装置基于双压室平缓内弹道过载,并与长导杆适配内弹道长行程降低内弹道 过载相结合,综合实现低过载弹射。经过大量实验和优化改进,能够实现对质 量2kg的被弹射物体,射程50米时过载小于90g,射程100米时过载小于310g 的低过载弹射,同时能够达到弹射过程中无光、无烟、无声的隐身要求。
一种双压室长导杆超口径低过载三无弹射装置,包括弹射筒体、药盒体、 底火、发射药、喷口覆片、密闭活塞、长导杆和顶盖,外围装置为被抛射物;
所述弹射筒体的内部为同心的一大一小两个开放型空腔,大空腔与小空腔 的相贯处为直角台阶面;
所述药盒体的内部设有两个空腔,两个空腔同轴且位于药盒体的两端,两 个空腔通过药盒体上加工的喷口相贯通;
所述药盒体固定连接在弹射筒体的大空腔内部,药盒体朝向弹射筒体大空 腔开口一端的空腔内依次装有喷口覆片、发射药和底火,所述喷口覆片贴合在 该空腔的底部并将喷口封闭,所述发射药与喷口覆片之间留有间距,该间距产 生的空腔形成高压室,所述底火固定安装在该空腔的入口端,底火与发射药相 接触;密闭活塞安装在弹射筒体的小空腔内,所述密闭活塞将药盒体上朝向弹 射筒体小空腔一端的空腔封闭,该封闭空腔形成低压室;所述顶盖固定连接在 弹射筒体小空腔一端的外圆周面上,所述顶盖的内径小于密闭活塞的外径;所 述长导杆的一端位于弹射筒体的小空腔内部且与密闭活塞的端面接触,另一端 位于弹射筒体的外部并固定连接被抛射物。
进一步地,所述弹射筒体的小空腔直径即弹射筒口径为16mm,内弹道行程 为352mm,喷口直径为1.0mm,喷口覆片的厚度为0.2mm,高压室的容积为1259 mm3,低压室的初始容积5035mm3。
进一步地,所述喷口覆片为两片重叠使用,每片厚度为0.1mm。
进一步地,所述喷口覆片的材料采用铝。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弹射筒体内部形成高压室和低压室两个腔室,通过喷口覆片来 控制喷口的开启,由此来实现长导杆在弹射筒体内的低加速运动;密闭活塞的 外径大于顶盖的内径,使得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燃气被封闭在发射筒体内部,实 现了发射过程中无光、无烟、无声的隐身要求。
2、本发明提供的高压室的容积为1259mm3,低压室的初始容积5035mm3, 结合弹射筒口径和内弹道行程,上述尺寸参数能够实现在45°上仰射角下,质 量2kg的被弹射物体(含导杆),弹射射程50m时最大过载90g,弹射射程80m 时最大过载240g,弹射射程100m时最大过载310g,落点横向偏差0.2~0.5m。 满足了微小型机器人的低过载弹射要求,确保微小型机器人能够快速、安全、 准确布设。
3、本发明的喷口覆片采用两片0.1mm的铝片重叠使用,是经过大量实验获 得的理想结果;相对于采用整体式的喷口覆片更容易实现喷口的打开,确保整 个发射过程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86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NG气瓶前部支撑结构
- 下一篇:一种LNG车用气瓶后部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