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9077.5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7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谢林;杜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9/455 | 分类号: | G06F9/455;G06F9/448 |
代理公司: | 成飞(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51121 | 代理人: | 郭纯武 |
地址: | 610036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仿真 平台 可视化 建模 方法 | ||
1.一种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创建仿真平台框架和可视化建模相关构件,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分布式仿真部署,将仿真平台框架自上而下分为应用层、管理层、服务层、交互层、资源层,以及位于交互层与资源层之间的仿真模型资源池;采用XML技术对仿真模型的可视化显示进行语义封装规范模型,对模型的结构以及形式化进行规范和管理,与节点相关的层级不同仿真任务通过各自相对应的视图窗口资源的映射表加载;与节点相关的层级不同仿真计算任务相对应的仿真模型对象,按模型封装规范封装成模型资源组件,仿真对象模型组件资源通过映射表加载,仿真节点通过平台映射表自动生成相应的软件界面及相应的服务组件;管理层包含仿真平台软件的模型交互构件及节点部署构件,模型交互构件根据仿真模型的接口属性生成放置在仿真模型资源池中的图标,无缝连接仿真系统节点的逻辑部署和物理部署,以可视化视图的形式提供人机交互接口,在模型交互视图中进行可视化建模,为用户提供连线、拖拽、缩放、添加和删除功能,方便用户设计仿真模型交互图的可视化模型;所有参与分布式仿真的仿真子节点通过节点部署图自动生成相应的软件界面及相应的服务组件,仿真平台节点软件界面中各个节点类型软件加载的界面资源通过映射表动态实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布式仿真平台进行可视化建模时,在管理层增加模型交互构件、节点部署构件,在服务层增加部署服务组件,用于提供用户可视化建模的人机交互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模型交互构件、节点部署构件包含模型交互视图、节点部署视图,用户通过模型交互视图设计模型交互图,通过节点部署视图将仿真模型部署在一个或多个逻辑仿真节点,然后通过部署的服务层将仿真模型及相关文件部署到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物理仿真节点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可视化建模时,仿真平台软件的模型交互构件和节点部署构件以可视化视图的形式提供人机交互接口、可视化视图浏览器以及关于错误、警告和提示的事件浏览器、模型交互视图和节点部署视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部署服务组件在为运行在仿真节点操作系统后台的服务进程中,主要负责完成仿真平台软件运行流程指令的接收及响应,监听指令、判断指令的有否,部署指令、接收文件,根据节点启动指令,依据控制仿真指令,仿真运行节点部署构件;当接收到“部署指令”后,自动接收模型交互构件及节点部署构件产生的所有映射表、仿真模型及相关配置文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布式仿真平台的重构流程中,首先按仿真模型的多少,每个仿真模型的功能和仿真模型间的交互数据设计仿真原理方案,根据仿真原理方案在模型交互视图中设计模型交互图,生成交互映射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模型交互图在节点部署视图中设计节点部署图,将节点部署图中的相关节点作为仿真计算类型,确定关键节点为控制管理节点,通过控制管理节点生成平台映射表;依据设计节点部署图中的节点类型生成相关节点的界面映射表及服务映射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管理模式包含模型资源管理器或节点资源管理器、视图浏览器和事件浏览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仿真计算模式下,用户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对本节点的模型进行管理配置,加载界面映射表、服务映射表,资源映射表生成视图管理器、模型管理器、节点管理器,然后加载服务映射表,启动仿真服务。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布式仿真平台的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设计节点部署图中的节点类型生成相关节点的界面映射表及服务映射表,执行部署指令,配置文件,为节点部署图中的节点下载分布式仿真相关模型及文件,启动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907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