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棉籽棉酚含量的无损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60091.7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6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祝水金;李诚;赵茹冰;陈进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59 | 分类号: | G01N21/359;G01N21/3563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红外 光谱 技术 棉籽 含量 无损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副产品含量的测定方法。具体涉及到了一种基于近红 外光谱技术的棉籽棉酚含量的无损测定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 学多元校正技术对整粒棉籽中棉酚含量进行无损测定。
背景技术
棉籽是棉花的主要副产品,用途十分广泛,其产量约相当于棉纤维产量的 1.5倍,全球年产棉籽量可达2800-3000万吨,棉籽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质 (27.83-45.60%)和脂肪(28.24-44.05%),是潜在的蛋白质和食用油资源。中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籽生产国,每年可生产棉籽800万吨,可提取的棉籽油148 万吨,棉籽蛋白140万吨。另外,棉籽蛋白中各氨基酸含量组成合理,除蛋氨 酸含量稍低外,其它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丰富。棉籽中还富含多种具有降血 压、降血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棉籽是巨大的潜在营养资源,亟待开发。 然而,由于棉籽中存在色素腺体,其中含有对人畜有毒的棉酚及其衍生物,长 期以来,大量棉籽营养物质的综合利用被严重限制。因此,准确测定棉籽中棉 酚含量对开发利用棉籽副产品和培育棉花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测定棉副产品中的棉酚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 法等。分光光度法测定棉酚含量时,所用化学试剂毒性较大、对目标物质的选 择性不强,使与棉酚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物质同时测定,使得测定结果偏高, 从而限制了这种测定方法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虽然以其测定准确性高、 重现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测定中,但因其成本较高,操 作繁琐,难以应用于大量样品的测定。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Spectroscopy, NIRS)分析技术是通过被分析物质中的含氢基团如O-H、C-H、N-H、S-H等在 近红外区域表现有特征性的吸收峰,利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扫描的样品光 谱和物质含量信息进行一系列分析处理,最后完成该样品有关成分的定量分析。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迅速,在药物、农产品、生物医药和石油化工等 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他分析技术相比,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显著 的优越性:操作简单,分析效率高;分析对象范围广;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无损、绿色、环保、安全可靠。
棉籽中的棉酚含量是影响棉籽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常规测定棉 酚含量,既费时又费力,且需要大量有毒的化学试剂,费用昂贵而且污染环境, 给棉籽营养评价增加了难度。另外,通过传统化学方法剥壳、磨粉分析棉籽中 棉酚含量,不可避免会消耗测试材料,检测样本无法回收利用,限制其在棉籽 营养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化学分析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近 红外光谱技术的棉籽棉酚含量的无损测定方法。该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和化学 计量学多元校正方法对棉籽中棉酚含量进行无损测定,既有效地克服传统化学 方法的弊端,又不损耗育种过程中宝贵的棉籽材料,为棉籽中棉酚含量的检测 提供了一种无损、绿色、高效的分析方法,具有便捷、准确、快速的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取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种植的多个品种的脱绒棉籽样本;
2)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脱绒棉籽样本的光谱;
3)根据步骤2)中采集到的脱绒棉籽样本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光谱预处 理,以消除非目标因素的干扰,提高信噪比;
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脱绒棉籽样本中的棉酚含量,再结 合步骤3)中预处理获得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棉籽 棉酚含量近红外校正模型;
5)从中选择预测相关系数(R2)与剩余预测偏差(RPD)值最大且预测均 方根误差(RMSEP)和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值最小的模型作为最 优棉籽棉酚含量近红外校正模型;
6)将待测棉籽样本采用步骤2)所述相同方法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数据,用 上述步骤所构建的最优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检测待测脱绒棉籽样本,得到其棉 酚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00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