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离子液体强化传质回收废水中铜和镍的液膜萃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65106.9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3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毕强;薛娟琴;唐长斌;于丽花;郭莹娟;李国平;张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23/00;C22B15/00;C22B3/2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离子 液体 强化 传质 回收 水中 萃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离子液体强化传质回 收废水中铜和镍的液膜萃取方法。
背景技术
铜镍作为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由于铜镍物 理化学性质相近,两种金属经常在矿石中伴生,在湿法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水 中会经常同时含有铜和镍金属离子。铜、镍离子都属于有毒重金属离子,大 量存在水体中会污染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有化学沉淀、吸附、膜分离以及 溶剂萃取等方式。沉淀法会产生大量污泥,造成二次污染;吸附和膜分离技 术容易对吸附材料及膜造成污染,成本较高;溶剂萃取技术应用相对较多, 但由于萃取剂和反萃剂用量较大,尤其萃取剂的流失以及反萃效率较低成为 制约溶剂萃取技术发展应用的瓶颈。
为了克服溶剂萃取的上述缺点,将萃取剂和反萃剂制成乳状液膜的萃取 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液膜萃取具有比表面积大,萃取和反萃同步完成,萃取 效率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废水处理中。但对金属离子的萃取多局限于单 种金属离子的萃取,尤其针对铜镍两种金属离子进行分步液膜萃取回收的研 究及技术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离子液 体强化传质回收废水中铜和镍的液膜萃取方法,分别利用铜、镍离子萃取剂 和反萃剂,添加膜助剂、膜溶剂及表面活性剂,选用适当的离子液体作为强 化传质介质,将按比例配置好的原料液在高速搅拌下制得乳状液膜萃取剂, 先回收废水中的铜,然后回收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离子液体强化传质回收废水中铜和镍的液膜萃取方法,在铜离 子萃取剂和反萃剂中,添加相应的表面活性剂、膜助剂、膜溶剂以及离子液 体为添加剂,在高速搅拌下制成乳状液膜一,利用其萃取分离废水中的铜;
然后在镍离子萃取剂和反萃剂中,添加相应的表面活性剂、膜助剂、膜 溶剂以及离子液体为添加剂,在高速搅拌下制成乳状液膜二,利用其萃取回 收废水中的镍。
所述铜离子萃取剂和反萃剂中加入的离子液体为[C4mim]Cl,镍离子萃取 剂和反萃剂中加入的离子液体为[C4mim][PF6]。
所述铜离子萃取剂为P507,反萃剂为硫酸溶液;所述镍离子萃取剂为 TBP,反萃剂为氢氧化钠溶液。
所述铜离子萃取剂和反萃剂中,以及镍离子萃取剂和反萃剂中,所加的 表面活性剂均为Span80,膜助剂均为液体石蜡,膜溶剂均为煤油。
所述乳状液膜一中各组份含量为:
P507体积浓度5%;内水相H2SO4浓度3.0mol/L;Span80体积浓度5%; [C4mim]Cl体积浓度0.03%;液体石蜡体积浓度1%;油内比为1:1;
所述乳状液膜二中各组份含量为:
TBP体积浓度4%;内水相NaOH浓度0.5mol/L,Span80体积浓度5.0%; 液体石蜡体积浓度1%;[C4mim][PF6]体积浓度0.03%;油内比为1:1。
所述乳状液膜一和乳状液膜二的制备过程中,制乳转速均为3500r/min, 制乳时间均为10min,相比均为1∶3,所述铜和镍的萃取过程中,萃取转速 均为300r/min,萃取时间均为10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分别利用P507和TBP为铜、镍离子萃取剂, 以硫酸和氢氧化钠为反萃剂,添加适量的膜助剂和膜溶剂,选用适当的离子 液体作为强化传质介质,将按一定比例配置好的原料液在高速搅拌下制得乳 状液膜萃取剂;利用离子液体的盐析效应和水合作用特性,离子液体配合有 机萃取剂,以中性复合以及阴阳离子交换等方式加快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形成 以及传输速率,提高萃取效率。实验证明,对铜离子的萃取效率高达98%以 上,对镍离子的萃取率99%以上。
本发明亦可根据需萃取分离物质的不同,选取相应的萃取剂和离子液体, 对其他金属离子以及纺织、印染等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进行萃取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离子液体强化传质回收废水中铜和镍的液膜萃取过程示 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51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