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软螺柱-硬基板的摩擦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0129.9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2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周琦;刘玲丹;姚峰;彭勇;王克鸿;周传昆;陶娟;黄俊;郭鸿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B23K20/24;B23K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邹伟红;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软螺柱 硬基板 摩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焊方法,特别是一种应用于软螺柱-硬基板之间的复合热源摩擦 焊方法,属于焊接领域。
背景技术
生产生活许多方面需要进行螺柱-板材的连接。常用的焊接方法有电弧螺柱焊、钎焊、 摩擦焊等。
有相关研究通过电弧螺柱焊来实现螺柱-板材的连接,焊接过程中先在板材上产生毛 刺引燃电弧,在螺柱与板材之间产生熔池后施加一定压力,熔池冷却凝固,形成连接。 但是这种方法在焊接过程中极易产生金属间夹杂物,未融合等缺陷大大降低接头强度。 另有相关研究采用钎焊实现钢-铝异种材料的焊接,这种方法效率低,且铝合金、钎料、 钢之间多以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式结合接头塑性低。
摩擦螺柱焊是一种新型的焊接方法,高效,高精度,使用范围广,但是难以焊接物 理性能(如熔点、导热系数等)差异较大的金属。在焊接过程中极易出现这种现象:熔 点低或热塑性好的金属受挤压发生变形,形成飞边,但是熔点高的金属基本不发生变化, 如图1所示,即在界面处基本无元素扩散,最终导致接头强度低。焊接异种金属螺柱-板 材时,这种现象更为显著,因为板材散热快,摩擦产生的热很快会被分散,界面更难达 到热塑性变形温度,也就不能得到高强的异种金属螺柱-板材接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软螺柱-硬基板的摩擦焊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软螺柱-硬基板的摩擦焊方法,所述的软 螺柱-硬基板中硬基板与软螺柱之间的硬度值差HBS硬基板-HBS软螺柱≥20,所述的方法包括 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硬基板的待焊端面开燕尾孔,燕尾孔的上、下端面均采用圆弧过渡,将 软螺柱与硬基板安装在工作台上;
步骤二:先通保护气,后对硬基板进行预热;
步骤三:设置焊接参数,转速为1000~3000r/min,摩擦压力为60~150MPa,摩擦时 间为1~10s,顶锻压力为90~250MPa,顶锻时间为1~10s,给进速度为0.5~2.5mm/min, 在保护气氛围下完成焊接。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当软螺柱的直径d小于10mm时,燕尾孔上端面直径为 1.1d~1.5d,下端面直径为1.4d~3d;当软螺柱直径为10~30mm时,燕尾孔上端面直径 为1.1d~1.3d,下端面直径为1.2d~2d;当软螺柱直径在30mm以上时,燕尾孔上端面 直径为1.05d~1.2d,下端面直径为1.05d~1.4d。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当硬基板的板材厚度δ小于5mm时,燕尾孔的孔深为 0.5~0.85δ,硬基板的板材厚度δ为5~30mm时,燕尾孔的孔深为0.3~0.7δ,硬基板的 板材厚度δ为30mm以上时,燕尾孔的孔深为0.1~0.4δ。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燕尾孔的下端面圆弧过渡处曲率半径大于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保护气选用氩气或氦气,或氩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对硬基板进行加热采用的热源为加热板、感应热源、电弧 或激光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与传统摩擦焊接头相比,本发明一方 面增加了预热,加热熔点较高的金属,促进焊接界面的元素扩散,另一方面采用特殊的 接头结构使得接头焊后结构锁死,大大提高了结合强度;(2)与熔化焊接头相比,本发 明避免了如凝固裂纹、气孔、金属间夹杂物等缺陷,且热影响区小,焊接效率高,焊接 接头质量好;(3)与钎焊接头相比,本发明不需要钎料、钎剂,直接使较软螺柱与较硬 板材达到原子间结合,工艺简单,提高了焊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摩擦焊焊接过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摩擦焊焊接过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采用实心螺柱的焊接效果图。
图4是本发明采用空心螺柱的焊接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焊接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软螺柱-硬基板的焊接,如铝螺柱-钢基板、镁螺 柱-钢基板、铝螺柱-钛基板、铜螺柱-钢基板等。
如图2,本发明的具体焊接方法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硬基板3待焊端面设计燕尾孔2,燕尾孔2上、下端面均采用圆弧过渡, 避免应力集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01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