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洋尖尾藻的饵料及海洋尖尾藻简易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0619.9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3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安鑫龙;李志霞;李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R1/89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刘慧娟;李馨 |
地址: | 07100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 尖尾藻 饵料 简易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验海洋生物学领域,特别是海洋尖尾藻的简易培养方法,为海洋尖尾藻实验生态学及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简易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尖尾藻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微藻,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原来认为它是以硅藻、绿藻、隐藻、甲藻和细菌等活体作为其主要饵料进行杂食生活的异养鞭毛藻。海洋尖尾藻是一种异养型海洋甲藻,目前国内外对于海洋尖尾藻的研究并不多见。对海洋尖尾藻研究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培养方法难以掌握,究竟选用何种饵料以及选用何种培养条件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所在。国内只有中国海洋大学以细菌为饵料培养了采自青岛太平角潮池的海洋尖尾藻以及河北农业大学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等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了采自秦皇岛近海的海洋尖尾藻。国内外研究表明,海洋尖尾藻能够摄食硅藻、绿藻、隐藻、金藻、细菌以及柱形宽水蚤(Temorastylifera)无节幼体等活体生物。现有技术中利用活体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中遇到各种问题,包括:细菌培养易污染且保种条件要求高,饵料藻种类、饵料藻和海洋尖尾藻之间浓度配比、培养条件等不易掌握。缺少一种同时具备易得性、经济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的饵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发现海洋尖尾藻不仅仅摄食上述活体饵料,煮熟鲜鸡蛋蛋黄匀浆后饲喂亦能满足其生长繁殖需求且生长旺盛。从而提供一种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其是一种同时具备易得性、经济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的饵料;同时本发明公开一种海洋尖尾藻的简易培养方法,即适用于以鸡蛋蛋黄这种非活体饵料培养高浓度海洋尖尾藻的方法,其核心问题是具有较强适口性鸡蛋蛋黄培养液母液的制备以及培养条件的探索。该方法以煮熟鲜鸡蛋蛋黄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对于海洋尖尾藻而言,首先配制蛋黄饵料培养液,然后再将其培养在含有蛋黄饵料的培养液内,最后将培养容器放置在光照培养箱内,调节温度、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即可。方法简单、饵料极易获得且用量少成本低、易维护、所需仪器设备常规实验室均具备,可实现海洋尖尾藻的长期培养。
具体的,本发明首先公开了一种海洋尖尾藻的蛋黄饵料,即f/2培养液中加入蛋黄,使蛋黄浓度达10~50mg/L即可。其中,所述f/2培养液可以由常规实验方法配制,也可以由商业途径购买获得。
所述蛋黄饵料的制备方法具体为:无菌条件下,取煮熟鲜鸡蛋,剥取蛋黄放入灭菌玻璃匀浆器内,加灭菌f/2培养液研磨匀浆,用灭菌f/2培养液冲洗匀浆器,匀浆液经过灭菌500~800目筛即可,饵料母液的浓度可以为1.0×104~5.0×104mg/L,培养海洋尖尾藻时,可以将饵料母液稀释至工作浓度10~50mg/L使用;饵料母液置4℃冰箱保存备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海洋尖尾藻的简易培养方法。具体以上文所述的蛋黄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所述海洋尖尾藻的培养条件是:温度18~25℃,光强2000~4000lx,光暗比L∶D=(12~14h):(10~12h),盐度4~60,定时摇动培养至培养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培养液颜色最开始呈现的是蛋黄的乳白色,待接种海洋尖尾藻后,密度低时培养液是无色的,海洋尖尾藻高密度时(密度达到1.0×105cell/L左右)才能显出粉红色。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鸡蛋蛋黄国内极易获得,且成本低,培养后可获得较大浓度,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2)所需培养条件在一般实验室均可满足,且运行成本低,易维护;
3)可实现海洋尖尾藻的长期培养;即,在长期培养过程中,待海洋尖尾藻达到高密度后,饵料迅速减少,然后再添加饵料即可。
4)可为海洋尖尾藻实验生态学及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简易的培养方法。
5)采用本发明,方法简单,易维护,可为海洋尖尾藻实验生态学及其资源化利用提供优质藻种。
具体实施方式
海洋尖尾藻的培养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农业大学,未经河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06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解磷真菌草酸青霉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混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