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陶瓷型芯材料和制备水溶性陶瓷型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5261.9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2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贺德龙;王程成;益小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4B35/622 | 分类号: | C04B35/622;C04B35/626;C04B35/64;C04B35/1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11008 | 代理人: | 梁瑞林 |
地址: | 1000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溶性 陶瓷 材料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水溶性陶瓷型芯材料,其特征在于:它由耐高温陶瓷材料、水溶性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以及至少一种非晶陶瓷材料组成;水溶性无机盐所占的质量分数为10%~50%;水溶性金属氧化物所占的质量分数为2%~50%;非晶陶瓷材料所占的质量分数为0.1%~30%;余量为耐高温陶瓷材料;所述的耐高温陶瓷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锌、尖晶石、莫来石、锆英石、硅灰石、氮化铝、氮化硅其中之一或几种材料的混合物,耐高温陶瓷材料的粉末粒度为50目~8000目;所述的水溶性无机盐为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钾、碳酸钠、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硫酸镁;所述的水溶性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钙;所述的非晶陶瓷材料包括无定形氧化硅、蒙脱土或硅藻土其中之一或几种材料的混合物,非晶陶瓷材料的粉末粒度为50目~8000目。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溶性陶瓷型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的步骤如下:
2.1、原料预处理:
2.1.1、将耐高温陶瓷材料放入马弗炉中加热到800℃~1000℃,保温2h~5h;
2.1.2、将水溶性无机盐在转速300r/min~600r/min条件下球磨1h~5h,选取通过120目筛网后的粉末;
2.1.3、将水溶性金属氧化物放入研钵中研磨,选取通过120目筛网后的粉末,放入马弗炉中加热到800℃~1000℃,保温1h~5h;
2.1.4、将非晶陶瓷材料放入马弗炉中加热到500℃~800℃,保温2h~5h;
2.2、原料称量:按比例称取预处理后的耐高温陶瓷材料、水溶性无机盐、水溶性金属氧化物及非晶陶瓷材料;
2.3、混料:
2.3.1、将按比例称取预处理后的耐高温陶瓷材料、水溶性无机盐、水溶性金属氧化物、非晶陶瓷材料放入球磨机,并放入可膨胀石墨,可膨胀石墨的质量分数是上述原料固体粉末混合物的0.005%~0.05%,可膨胀石墨的粒径为100目~200目;在转速200r/min~400r/min条件下球磨1h~5h直至均匀混合,得到固体粉末混合物;
2.3.2、配制增塑剂:增塑剂由石蜡、蜂蜡、聚乙烯及硬脂酸组成,其质量分数比为88:5:2:5;将称量好的石蜡放入油浴锅在80℃熔化,然后加入称量好的聚乙烯在120℃机械搅拌至完全溶解,随后依次加入称量好的蜂蜡及硬脂酸,搅拌5min~10min;
2.3.3、将固体粉末混合物加入熔融的增塑剂中,在120℃温度条件下机械搅拌1h~8h得到均匀混合的浆料,其中增塑剂在浆料中所占的质量分数为10%~30%;
2.4、型芯成型:
2.4.1、将清洁后的模具放入烘箱中20℃~30℃加热0.5h~2h;
2.4.2、通过压蜡机将浆料压入模具中压注成型,压力为0.2MPa~1MPa,开模得到型芯坯体;
2.5、脱脂与烧结:
2.5.1、将型芯坯体埋入装有氧化铝填料的坩埚中,放入马弗炉中以1℃/min~5℃/min的升温速率依次加热至200℃保温1h~5h,加热至300℃保温1h~5h,加热至400℃保温1h~5h,加热至500℃保温1h~5h;
2.5.2、以1℃/min~10℃/min的升温速率继续升温至700℃~900℃保温1h~3h,之后随炉冷却至室温;
2.6、二次烧结:从埋粉中取出经过烧结之后的型芯,并用毛刷清理表面,将清理后的型芯放入马弗炉中以5℃/min~1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750℃~950℃保温0.5h~2h,之后随炉冷却至室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溶性陶瓷型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水溶性陶瓷型芯进行表面防水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3.1、配制有机溶液:配制以丙酮为溶剂的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有机溶液,树脂的质量分数为10%~50%;
3.2、表面上浆:将二次烧结后的型芯浸入配制好的有机溶液中1min~5min;
3.3、固化:将上浆后的型芯坯体取出,放入烘箱60℃~200℃加热0.1h~1h固化,然后随炉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526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