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8868.2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2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史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运江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N65/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300 山东省临***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大豆 细菌性 叶斑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的方 法。
背景技术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主要有细菌性斑点病及细菌性斑疹病两种。细菌性斑点病最初 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斑点,以后变成褐色或黑色多角形斑,边缘有黄绿色晕圈。病组织易枯 死脱落,病叶呈破碎状。茎及叶柄受病产生黑褐色条斑。荚受病产生红褐色小点,后成为不 规则形小斑,多集中于豆荚合缝处。病菌在种子上形成褐色斑点,上有一层菌脓。细菌性斑 疹病症状与斑点病相似,主要区别在:斑疹病斑点小而密,初期不呈水渍状,边缘的晕圈不 明显,斑的中央有凸起的小疹,严重时叶上许多病斑相互汇合后大片组织枯死。目前,大豆 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虽然可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对环境的污 染和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基于此,发明人在长期防治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 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效果显著、无农药残留、无环境污染的防治大豆细 菌性叶斑病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防治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的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1)精选种子,淘汰病虫粒,种植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2)进行合理轮作换茬,减少病菌来源,增强大豆植株抗性。
(3)翻地灭茬,减少病菌来源,秋翻将植株残体翻入地下,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4)药剂防治,采用中草药制成的生物农药防治,即称取中药冬虫夏草250克、兰香草 350克、肉豆蔻360克、全叶青兰450克、多花野牡丹260克粉碎混合,分别加入18L、10L、10L的 水熬3遍,每遍熬制到2L合并滤液,并用多层纱布和滤纸过滤,加热合并后的滤液浓缩至2L 制成水剂,即得本发明生物农药。
各中草药的特性:冬虫夏草对常见的细菌、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兰香草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和白喉、伤寒、乙型副伤寒、甲型、绿脓、大肠、痢疾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肉 豆蔻具有抑杀菌功能;全叶青兰对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奈瑟氏球菌 等具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多花野牡丹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弗氏痢 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具有抑杀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对作物无要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及农产品,不杀天敌,对哺 乳动物无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危害,高效安全,防效好。
田间试验资料
1、在山东省沂南县大豆种植园内对大豆细菌性叶斑病进行防治,设立试验组、50%施保 功乳油组、对照组: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试验组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草药制成的生物 农药防治;50%施保功乳油组选用50%施保功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对照组为清水组。
2、基本条件:土壤为粘壤土,肥力一般,管理水平较好。
3、试验设计:生物农药田间设80、120倍液两个浓度,兑水药量30kg/亩。50%施保功 乳油组供试药剂选用50%施保功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兑水药量30kg/亩,共4个处理,3次 重复,对开始出现病斑的叶片进行施药,使用喷雾器定量均匀喷雾。
4、调查内容及方法施药后7天开始进行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法,定点不定株,定 叶数不定叶的办法,每点调查18张叶片(下部6张,中部6张,上部6张),分级调查病情,统计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病情分级标准:0级,叶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 叶面积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Σ(病级×该病级的叶片数)×100/最高病级×总叶片数。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100/对照病情指数。
5、试验结果:生物农药80、12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84%、79%,均明显高于50%施 保功乳油1000倍液,其防治效果为69%;实验组与50%施保功乳油组相比,防治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该防治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精选种子,淘汰病虫粒,种植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2)进行合理轮作换茬,减少病菌来源,增强大豆植株抗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运江,未经史运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88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