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湿法混炼胶生产的挤压脱水造粒机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2184.X | 申请日: | 2016-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9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朱业胜;姜承法;韩炳坤;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万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9/06 | 分类号: | B29B9/06;B29C47/60;B29C47/66;B30B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海建 |
地址: | 100142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湿法 混炼 生产 挤压 脱水 造粒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法混炼胶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湿法混炼胶生 产的挤压脱水造粒机。
背景技术
橡胶的湿法混炼技术与传统的将干胶与炭黑、白炭黑等配合剂在密炼机 中进行干法混炼完全不同,它是将橡胶胶乳(或橡胶溶液)与经过预先加工 的补强填充剂的水(或其它溶剂)分散体在液态下充分混合,再经絮凝、除 水(或溶剂)干燥等工序生产混炼胶的方法。其中对于共沉胶的脱水挤出要 求脱水后共沉胶的含水率在30%以下,并且在挤出后共沉胶的絮凝状态成分比 例变化要小于2%。
天然橡胶与白炭黑的湿法混炼技术是橡胶行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化生 产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天然橡胶乳胶特性的制约,无 法实现连续工业化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根据湿法炼胶特殊性质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制,提 供了一种挤压脱水造粒机,具有脱水效率高,挤出胶料温度低(对胶料性能 无影响)的优点,为湿法炼胶生产线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一种性能优良的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湿法混炼胶生产的挤压脱水造粒机,包括驱动装置、挤出压缩 装置、造粒装置和脱水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挤出压缩装置和造粒装置 依次连接,所述挤出压缩装置包括机筒和设置在其内的螺杆,所述脱水装置 安装在所述机筒的滤水口处;
所述螺杆沿着物料运动方向分为多段,且每段螺槽容积逐渐变小;所述 机筒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沟槽。
优选的,所述螺杆包括螺旋叶片和螺旋辊;所述螺旋叶片和所述螺旋辊 都分为喂料段、压缩脱水段和挤出段,且位于所述压缩脱水段的所述螺旋叶 片的螺距沿物料运动方向逐渐变小。
优选的,位于所述压缩脱水段的所述螺旋叶片的直径为A,且50mm≤A ≤1000mm,螺距依次从0.7~0.8A,缩小为0.6A、0.5A、0.4A和0.2~0.3A。
优选的,位于所述压缩脱水段的所述螺旋辊的长径比为5~20。
优选的,位于所述挤出段的所述螺旋叶片和所述螺旋辊)具有等比压缩 结构,所述螺旋辊的直径沿物料运动方向均匀变大。
优选的,位于所述挤出段的所述螺旋叶片相邻螺距间的压缩比变化小于 10%。
优选的,所述沟槽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周向均布在所述机筒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沟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优选的,所述挤出压缩装置还包括安设在所述机筒筒壁上的若干销钉。
优选的,所述脱水装置包括滤水板和滤水板框架;所述滤水板由多个外 小内大的楔形片组合而成。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湿法混炼胶生产的挤压 脱水造粒机,其中脱水装置中的螺杆每段螺旋螺槽容积根据胶料水分挤出特 性逐渐缩小,使胶料水分合理地在各段脱水装置挤出;机筒内壁开设沟槽, 能够增加胶料和筒壁的摩擦力,减少胶料与筒壁的相对摩擦,使胶料有效向 前挤压脱水而少产生热量,该特征可以确保胶料在较低温度脱水并挤出而不 影响胶料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天然橡胶/白炭黑湿法混炼连续化生产线 的挤压脱水造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出压缩装置中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出压缩装置中机筒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脱水装置中滤水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电机;2为弹性联轴器;3为减速箱;4为螺杆,41为螺旋叶 片,42为螺旋辊,43为喂料段,44为压缩脱水段,45为挤出段;5为机筒, 51为沟槽;6为销钉;7为机头;8为旋切刀;9为弹性联轴器;10为切粒电 机;11为滤水板框架;12为滤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万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万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21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生成的电气护套生产模具
- 下一篇:一种抗震管桩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