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三尖杉科植物中三尖杉生物碱总碱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5844.X | 申请日: | 2016-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6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丛汉卿;江雪飞;乔飞;王峰;王祝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王洪娟 |
地址: | 57173***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三尖杉科 植物 中三尖杉 生物碱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三尖杉科植物中三尖杉生物碱总碱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三尖杉碱标准品,加入变色酸溶液、浓磷酸和过氧化氢,摇匀后微波加热,得标准品反应液;(2)将标准品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定容,并比色,将比色得到的吸光值与步骤(1)中的三尖杉碱标准溶液的浓度相关联,建立三尖杉碱吸光度值‑浓度的标准曲线;(3)选取三尖杉科植物样品或三尖杉科植物的悬浮培养细胞,提取其中的三尖杉生物碱总碱,(4)参照步骤(2)、(3),测其吸光值,将测得的吸光值代入上述吸光度值‑浓度的标准曲线,获得三尖杉科植物样品的浓度,经换算即获得三尖杉科植物样品中三尖杉生物碱总碱含量。该方法简便、安全、快捷、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碱总碱含量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三尖杉科植物中三尖杉生物碱总碱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仅有三尖杉属1属,该属植物共有7个种2个变种,包括篦子三尖杉(C.oliveri)、日本粗榧(C.harringtonia)、宽叶粗榧(C.Latifolia)、粗榧(C.sinensis)、海南粗榧(C.mannii)、三尖杉(C.fortunei)、高山三尖杉(C.fortuneivar.alpine)、台湾粗榧(C.sinensis var.wilsoniana)、贡山三尖杉(C.lanceolata)。本科分布于东亚南部及中南半岛,主产中国。零星分布于横断山脉以东、秦岭至大别山与江苏南部以南的省区及台湾。
该科植物均含有次生代谢产物三尖杉生物碱,为该科植物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于1954年首次发现,目前已鉴定出的三尖杉生物碱有50多种。其中部分化合物已被鉴定具有药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例如: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脱氧三尖杉酯碱(deoxyharringtonine)和异三尖杉酯碱(isoharringtonine)。这些化合物在治疗白血病、淋巴癌、皮肤癌、鼻咽癌等疾病方面有效。
不同种的三尖杉科植物含有的三尖杉生物碱不同,不同的部位也有明显差异。并且随着产地、植株年龄及逆境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可以通过液质联用、核磁共振的方法逐个定量、定性分析这些单体化合物。但是,目前仍然缺少安全、快捷、准确的三尖杉生物碱总碱的测定方法。
因此,建立三尖杉科植物中三尖杉生物碱总碱测定方法对于快速评估收获时期和药物提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测定三尖杉科植物中三尖杉生物碱总碱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安全、快捷、准确。
本发明利用三尖杉生物碱的母环结构具有亚甲二氧基,亚甲二氧基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甲醛,而甲醛和变色酸进一步反应可以显色,根据朗博-比尔(Lambert-Beer)定律可以测定总碱含量。
本发明上述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测定三尖杉科植物中三尖杉生物碱总碱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三尖杉碱标准品,采用有机溶剂配制一组具有浓度梯度的三尖杉碱标准溶液,将该组具有浓度梯度的三尖杉碱标准溶液挥干有机溶剂,然后加入变色酸溶液、浓磷酸和过氧化氢,摇匀后微波加热,得标准品反应液;
(2)将标准品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蒸馏水定容,并比色,将比色得到的吸光值与步骤(1)中的三尖杉碱标准溶液的浓度相关联,建立三尖杉碱吸光度值-浓度的标准曲线;
(3)选取三尖杉科植物样品,烘干后粉碎,获得生药粉末,取生药粉末,加入氨水,混匀后再加入氯仿浸提,浸提结束后过滤、离心,取氯仿层,挥发掉氯仿,残留物用有机溶剂定容;
或选取三尖杉科植物的悬浮培养细胞,离心后,取沉淀物,加入氨水,混匀后再加入氯仿,搅拌后超声处理,浸泡过夜浸提,浸提结束后过滤,取滤液,并挥发掉氯仿,残留物用有机溶剂定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大学,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58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