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8109.4 | 申请日: | 2016-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3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W88/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陈金普;李绣君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sds 移动 终端 保护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方法和系统,其方法包括步骤:接收控制终端发送的射频阻塞指令信息;控制受控终端的射频模块处于非信令模式,其中,所述受控终端为五模DSDS移动终端;通过控制所述射频模块连续发射设定制式的射频信号对所述受控终端进行放电,其中,所述射频信号的功率值大于预设门限值。采用本发明的方案,可以既不需要破坏五模DSDS移动终端自身或者五模DSDS移动终端的数据,又可以起到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性能的极大提高,使得手机等移动终端堪比一个小小的移动数据库,存储着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关系到用户的商业信息以及个人隐私,因此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一旦移动终端被盗或丢失,非法使用者可轻易地获取用户的隐私数据和信息,用户可能面临财产损失和隐私信息泄露的双重风险。为了保证移动终端的安全性,一种常见的安全保护方式是密码保护,但是一旦密码遭到破解,用户数据即可被非法窃得,安全性较低。另外一种安全保护方式是破坏式保护方式,例如,在确认手机丢失后,采用设定方式删除手机中的数据或者烧毁手机的存储芯片等,可以提高安全性。
然而,用户在发现手机丢失(找不到)了,但又不确定是否是真丢了,又怕别人捡到盗走相关信息等,这种心情很矛盾,因此,如何能既不破坏移动终端自身或者五模DSDS移动终端的数据,又可以起到移动终端保护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方法和系统,可以既不需要破坏五模DSDS移动终端自身或者五模DSDS移动终端的数据,又可以起到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的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控制终端发送的射频阻塞指令信息;
控制受控终端的射频模块处于非信令模式,其中,所述受控终端为五模DSDS移动终端;
通过控制所述射频模块连续发射设定制式的射频信号对所述受控终端进行放电,其中,所述射频信号的功率值大于预设门限值。
一种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讯模块,用于接收控制终端发送的射频阻塞指令信息;
阻塞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受控终端的射频模块处于非信令模式,通过控制所述射频模块连续发射设定制式的射频信号对所述受控终端进行放电,其中,所述受控终端为五模DSDS移动终端,所述射频信号的功率值大于预设门限值。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方案,其是接收控制终端发送的射频阻塞指令信息,控制受控终端的射频模块处于非信令模式,其中,所述受控终端为五模DSDS移动终端,通过控制所述射频模块连续发射设定制式的射频信号对所述受控终端进行放电,其中,所述射频信号的功率值大于预设门限值;由于控制受控终端的射频模块处于非信令模式,并通过控制所述射频模块连续发射设定制式的射频信号对所述受控终端进行放电,且所述射频信号的功率值大于预设门限值,可以使得受控终端自身射频阻塞而无法进行通信,且会导致受控终端关机,这样既不需要破坏五模DSDS移动终端自身或者五模DSDS移动终端的数据,又可以起到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五模DSDS移动终端保护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81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户设备及快速休眠方法
- 下一篇: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