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便秘的药物制剂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90041.3 | 申请日: | 2016-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6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季新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季新玲 |
主分类号: | A61K36/886 | 分类号: | A61K36/886;A61K36/896;A61P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628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便秘 药物制剂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药用途,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便秘的药物制剂及其用途,属于医 药领域。
背景技术
便秘已成为人类较为头疼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据统计,中国人约 有10%发生不同程度的便秘,且有连年增加的趋势。
便秘从从病因学上慢性便秘可以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主要是由于 器质性病因引起的便秘,慢性便秘的器质性病因主要有胃肠道疾病(肠道肿瘤、先天性巨结 肠等)、肛周疾病(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脑卒 中、脊髓损伤及周围神经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肠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 状旁腺疾病)和精神病,同时还应排除药物性因素(阿片类药物、抗胆碱药、抗抑郁药、钙 通道拮抗剂、抗酸剂、铁剂、抗腹泻药、利尿剂、抗组胺药等)引起的便秘。器质性便面在 上述疾病克服的前提下一般会自愈或者减轻,因此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是功能性便秘,功能性 便秘是排除器质性病因及其他因素导致的便秘功能性便秘特殊的病变部位和发病机制使临床 治疗非常困难,目前常用的便秘治疗药物疗效不理想:或治疗时间过长,或无效,或排出少 量稀便,或不良反应大以致患者难以接受。目前临床上采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严重者 甚至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国际上有关功能性胃肠病,包括便秘,在诊断、病理生理学以及治疗方面于1994年推出 了罗马I标准,2000年推出了罗马II标准。国际上对便秘的概念以罗马II标准为通用标准。即 便秘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和排便次数减少。标准的内容为:在过去的12个 月中,持续或累积至少12周有以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症状:(1)1/4时间排便费力;(2)1/4 时间粪便是呈团块状或坚硬;(3)大于1/4时间排便不尽感;(4)大于1/4时间肛门有阻塞感 或排出困难;(5)大于1/4时间排便时需用物协助(支持盆底肌阻碍);(6)每周排便小于 3次根据排便困难发生部位和动力障碍,功能性便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慢传输型便秘(STC)、 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和混合型便秘(MIX)。STC是功能性便秘的常见的类型,约占40%, 而OOC则在多发生在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目前,关于便秘的治疗方法也较多,采用非药物治疗,如排便方式的指导、饮食等生活 习惯的改变和生物反馈治疗等,大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够缓解,很多患者因个人因素 难以坚持下去。在西药多采用治标类较多,外用制剂较为普遍,尤其以开塞露为代表,这类 药物的治疗缺陷是具有药物依赖性,且难以掌握使用量,还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疼痛。
其它类西药治疗便秘的主要药物有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容积性泻药以及渗透性缓 泻剂和促动力药物等。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刺激性泻药作用强而迅速,因 其刺激肠黏膜和肠壁神经丛,提高黏膜通透性,影响了肠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吸收以至紊 乱,还可致大肠肌无力,形成用药依赖性和大便失禁;容积性泻药可以增加大便的容量,但 不能有效地增加结肠张力;润滑性泻药长时间使用可以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肛周油 质渗漏等不良反应;渗透性缓泻剂例如乳果糖,不在小肠内吸收,他们通过结肠细菌分解并 释放有机酸而在结肠内产生作用,存在腹胀或腹痛以及长期应用疗效差和易引起肠道菌群改 变等缺点;副作用也较大。
采取手术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通过降低肛门括约肌的压力,从而缓解其肛直肠出口的梗阻 症状。手术治疗时间长、创伤大,且可能出现肛门失禁、复发等并发症,患者的依从性也 较差,中药治疗过程,口感较差,制备成药物制剂需要较长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因此阻碍的药物制剂的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药物组合物,它由中药材 组成,无手术,又大大的减少了对肠道的刺激和其它生理损伤,安全副作用小的药物制剂。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便秘的药物制剂,包含下列中药材:芦荟、决明子、苦杏仁、 白芥子、木香、当归、肉苁蓉、何首乌、牛蒡子、蒲公英、青黛、栀子、小蓟、甘草、枳 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季新玲,未经季新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00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