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91888.3 | 申请日: | 2016-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1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孟繁盛;王超;樊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沿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144 | 分类号: | H04L27/144;H04L25/03;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陆华君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国泰北路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读写 恢复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 恢复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频读写器以其精简的系统结构,高效低廉的价格得以在各个领域广 泛应用,在国家正式发布国家军用标准,国家标准之后,读写器更是呈现井 喷式发展,如何能够同时兼容国际标准18000-6C、军标、国标是今后读写器 技术的研究重点。
对基带信号的检测、判决是数字信号解调接收的一个关键步骤。在读写 器中的数字信号的码元波形比较简单,都是矩形脉冲,用数字电路的方法对 码元波形的特征信息(脉宽和幅度)进行判断和提取。
来自标签的返回信息由于信道干扰、制造工艺的偏差使得读写器接收的 信息在脉宽和幅度上都会发生差异性,需要读写器能够正确的识别标签的反 射信息,进而完成链路的通信。
传统方法采用码元相关算法和插值重定时采样方法进行全数字的解调, 性能虽然优异,但计算量较大且设计复杂,比较消耗电路的面积和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系统和方法,以 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系统,包括:
数字过零检测模块,根据接收信号的过零点来确定码元的边界,输出过 零指示信号;
码元时长计数器,用于估计码元的全部时长;
码元个数计数器,计算码元的个数,并计算出单个码元的估计时长,送 入码元缓冲区;
幅值累加器,通过在两个相邻过零点的积分正负值得到码元为0或1。
相应的,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方法,包括:
标签返回码元信号;
读写器接收码元波形信号,波形判决后恢复出的码元放入缓存区中;
根据接收码元信号的过零点来确定码元的边界;
对码元的时长进行平均估计以恢复出解码时钟;
按照恢复出来的解码时钟从缓冲区中读出码元,输出标准时长的码元信 息给解码器。
优选的,在上述的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方法中,所述平均估计的 码元的时长Tgs=码元的总时长T/码元个数N。
优选的,在上述的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方法中,码元的总时长从 码元的过零点处依次累加。
优选的,在上述的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方法中,码元的个数估计 主要依据相邻过零点之间时长与标准单个码元0或1的时长Ts关系确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方法能够针对标签读写 器的通信环境完成全数字的解调,特点是面积小、功耗低、适用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系统的原理 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基于多模读写器的码元恢复方法的原理 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码元恢复算法设计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码元恢复算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国际标准ISO18000-6C、国家军用标准、国家标准都采用ASK调制 作为数字基带的调制方法。而三者的射频频段几乎一致,所以在设计上采用 零中频的接收架构最为经济、简便。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在实现上述三个协议 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这三者乃至采用同样结构的ASK调制系统的码元恢复 判决电路,该电路具有不需要位同步信息,运算量小,稳定性高,对读写器 中的码元频偏具有很好的跟踪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 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沿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沿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18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