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缆断点无损在线检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93458.5 | 申请日: | 2016-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90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廉捷;崔旭明;余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启光智造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1 | 分类号: | G01R31/1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李健富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断点 无损 在线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缆断点无损在线检测系统及方法,包括高频窄脉冲发生单元,脉冲发射单元、脉冲接收单元、微处理器以及数码显示管,所述高频窄脉冲发生单元、脉冲发射单元、脉冲接收单元和数码显示管均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本发明能在线完成线缆检测,结构简单,整个装置采用的都是常见的电子器件,容易形成产品,且价格便宜;设计采用的方法原理简单易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过程可大大减少人的工作量,测量结果准度高,对温度、程度等环境指标要求不高,环境适应性强,该装置系统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可有效解决电缆断点测定的难题,将有力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线缆断点无损在线检测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具有供电安全、可靠、方便等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电源线,电源线虽然小,但是责任重大,不仅直接关系到家用电器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更关乎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然而市场上的电源线产品种类繁多,每个电器又都有其特点,普通消费者如果不得其法,很容易挑花眼。常用电线电缆主要有绝缘型、交联聚乙烯绝缘型及橡胶绝缘型等。电线电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条件、运行环境、生产负荷不均匀性等综合外界因素,致使电线电缆容易发生故障,影响供电安全、可靠。电线电缆故障有很多,正确分析电线电缆故障产生的原因,确切判断出电缆故障性质,快速、准确地判定电线电缆出故障点,能够大大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
国内外现有的电力电缆故障定位(也称故障测距)方法主要可划分为两大类:利用故障发生时的电量信号(电压和电流)进行故障测距,利用外加信号(音频)进行故障测距。第一类主要分为行波法和阻抗法,并依据数据来源角度的不同,又都包括单端法和双端法;第二类主要分为声测法和音频感应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测距精度较高、应用效果良好的线缆断点无损在线检测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缆断点无损在线检测系统,包括高频窄脉冲发生单元,脉冲发射单元、脉冲接收单元、微处理器以及数码显示管,所述高频窄脉冲发生单元、脉冲发射单元、脉冲接收单元和数码显示管均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设有第一输入引脚、输出引脚和第二输入引脚,所述高频窄脉冲发生单元用于产生脉冲信号,所述脉冲信号依次沿第一输入引脚、输出引脚、脉冲发射单元、一线缆、脉冲接收单元和第二输入引脚传输,所述微处理器用于计算脉冲信号通过第一输入引脚时的上升沿信号与脉冲信号通过第二输入引脚时的上升沿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数码显示管用于显示微处理器的计算结果。
优选地,所述数码显示管为八段数码显示管。
一种应用于线缆断点无损在线检测系统的方法,
S1:微处理器的第一输入引脚接收到高频窄脉冲发生单元发送的第一上升沿信号时,开始计时,所述第一上升沿信号为脉冲信号通过第一输入引脚时的上升沿信号;
S2:微处理器的第二输入引脚接收到脉冲接收单元发送的第二上升沿信号时,停止计时,所述第二上升沿信号为脉冲信号通过第二输入引脚时的上升沿信号;
S3:微处理器获取从第一上升沿信号到第二上升沿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T;
S4:微处理器根据公式:L=V×T/2,计算出线缆中断点的准确位置,其中V为脉冲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L为电缆中的断点与脉冲波送入端的距离,T为从第一上升沿信号到第二上升沿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S5:微处理器将计算结果送至数码显示管进行显示。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启光智造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启光智造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34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