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紧急呼叫eCall的方法、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99792.1 | 申请日: | 2016-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20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周君;胡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90 | 分类号: | H04W4/90;H04W24/08;H04W36/28;H04W8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紧急 呼叫 ecall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持紧急呼叫eCall的方法、设备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终端和网络侧设备既支持IMS域和CS域时,网络侧设备无法成功下发eCall回呼的问题,其中,该方法包括:终端释放向网络侧设备发起的eCall后,启动目标定时器,然后将自身支持的IMS域去注册;并向网络侧设备发送通知消息,以及在目标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监测网络侧设备是否发起针对eCall的eCall回呼,这种技术方案由于终端在启动目标定时器后,将自身支持的IMS域去注册,从而使得网络侧设备无法通过IMS域发起eCall回呼,从而保证了UE能够及时接收到该eCall回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持紧急呼叫eCall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eCall(Emergency Call,紧急呼叫)是欧洲制定的用于汽车上的无线通信技术,属于车载智能系统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紧急呼叫更快速的响应道路交通事故来挽救生命。
当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载终端向网络侧设备发起eCall,除了建立驾乘人员与紧急接线员之间的语音连接外,还将当前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坐标、事故发生时间以及车辆描述等相关信息以MSD(Minimum Set of Data,最小数据集)格式发送给网络侧设备,以使救援人员能够有针对性的快速展开救援工作,网络侧设备在向车载终端发送释放该车载终端发起的eCall后,若救援人员无法通过接收到的数据展开救援时,需要通过网络侧设备向车载终端发起网络回呼,获取与该交通事故相关的更为具体的一些数据,称之为eCall回呼,而车载终端通过释放发起的eCall后,启动T9定时器,在T9定时器设定的时长内,若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网络回呼,则将该网络回呼作为eCall回呼,若是在T9定时器设定的时长内,未接收到网络回呼,则车载终端认为网络侧设备未发起网络回呼。
然而,由于现有的车载终端、网络侧设备大部分既支持IMS(IP 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域又支持CS(Circuit Switched,电路交换)域,而IMS域不支持eCall中MSD格式的数据的传输,具体的,当车载终端在检测到该车载终端发起的呼叫为eCall时,通过CS域向网络侧设备发起eCall,但是网络侧设备在车载终端和网络侧设备既支持IMS域又支持CS域时,当需要向车载终端发起获取与该交通事故相关的更为具体的一些数据的eCall回呼时,网络侧设备会从IMS域和CS域中任意选择一个域发起eCall回呼,若网络侧设备选择通过IMS域发起eCall回呼,则网络侧设备根本无法成功下发eCall回呼,导致车载终端在T9定时器的定时范围内有可能根本接收不到该eCall回呼,从而认为网络侧设备根本未发起eCall回呼,从而影响后续的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准确地执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支持紧急呼叫eCall的方法、设备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终端和网络侧设备同时既支持IMS域和CS域时,网络侧设备无法成功下发eCall回呼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支持紧急呼叫eCall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释放向网络侧设备发起的eCall后,启动目标定时器,启动所述目标定时器后,将自身支持的所述IMS域去注册;并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网络侧设备所述终端已去注册所述IMS域;以及在所述目标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监测所述网络侧设备是否向所述终端发起针对所述eCall的eCall回呼,其中,所述终端和所述网络侧设备分别支持网络互连协议IP多媒体系统IMS域和电路交换CS域,所述目标定时器的定时时长为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终端发起的eCall进行eCall回呼的时长;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的,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到达时,重新注册所述IMS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97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