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倒车辅助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00576.4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7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邹燕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燕燕 |
主分类号: | B60R19/12 | 分类号: | B60R19/12;B60R2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倒车 辅助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倒车辅助系统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倒车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倒车辅助系统(ParkingAssistSystem)以图象、声音的直观形式告知驾驶者车与障碍物的相对位置,解除因后视镜存在盲区带来的困扰,从而为驾驶者倒车泊车提供方便,消除安全隐患。但是,在实际的城市生活中,随着汽车的日益增多,仅对驾驶员的倒车提醒显然不够科学合理,倒车事故的发生,碰撞双方都具有一定比例的责任,因此,倒车辅助系统在除了对驾驶者进行提醒外,还应该给第三方行人提供一定的碰撞缓冲,为第三方行人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保证第三方行人能够自己做出躲避动作,以有效减少倒车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倒车辅助系统,本系统能够给第三方行人提供一定的碰撞缓冲,为第三方行人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保证第三方行人能够自己做出躲避动作,以有效减少倒车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倒车辅助系统,安装在汽车尾部,包括与汽车本体连接的第一旋转气缸和第二旋转气缸,第一旋转气缸与第一旋转臂的一端部连接,第一旋转臂的另一端部与长方体块一连接,第二旋转气缸与第二旋转臂的一端部连接,第二旋转臂的另一端部与长方体块二连接,长方体块一通过弹簧一与长方体块三连接,长方体块三通过弹簧二与长方体块二连接,长方体块一、弹簧一、长方体块三、弹簧二、长方体块二处于同一直线上,长方体块一、弹簧一、长方体块三、弹簧二、长方体块二共同构成缓冲支架,所述缓冲支架上固定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与缓冲支架连接的、且两两完全相同的五个柔性立柱,柔性立柱由四个呈长方体状的海绵依次粘贴而成;四个海绵依据其与缓冲支架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第一海绵、第二海绵、第三海绵和第四海绵,第四海绵的柔软性高于第三海绵,第三海绵的柔软性高于第二海绵,第二海绵的柔软性高于第一海绵;第一海绵与第二海绵连接处穿插有第一黄线,第二海绵与第三海绵连接处穿插有第二黄线,第三海绵与第四海绵连接处穿插有第三黄线,第四海绵朝外的表面连接有第四黄线,。
所述第一海绵的厚度大于第二海绵厚度,第二海绵厚度与第三海绵厚度相等,第三海绵厚度与第四海绵厚度相等。
所述倒车辅助系统的工作方式,驾驶员将变速器切换到倒挡时,第一旋转气缸和第二旋转气缸转动,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随之转动,带动长方体块一、长方体块二外伸,弹簧一与弹簧二拉伸,架设在五个柔性立柱上的第一黄线、第二黄线、第三黄线和第四黄线伸展拉直并将汽车尾部围闭,当汽车倒车时与尾部第三方行人碰撞时,围闭在汽车尾部最外周的第四黄线与行人接触,且第四黄线朝向汽车方向挤压,由于第四海绵的柔软性最高,第四海绵首先发生压缩,由于第四海绵被挤压,此时,行人在感知到与黄线接触后,具有一定的时间做出避免遭受碰撞的躲避动作,以避免汽车倒车碰撞行人的问题;若该行人感觉器官较弱,无法感受到较为柔软的第四海绵,行人未察觉到与黄线接触,行人与汽车尾部的距离仍在持续缩小,则在第四海绵完全压缩后,第三海绵进行挤压压缩,此时,柔软性低于第四海绵的第三海绵更容易被行人察觉,此时若行人察觉到与黄线接触后,具有一定的时间做出避免遭受碰撞的躲避动作,以避免汽车倒车碰撞行人的问题;并依次类推,直至行人与汽车尾部坚硬外壳碰撞前,总共能收到四种不同柔软性的海绵触感提示,合理利用这四次警报,便能帮助第三方行人做出反应以避免与汽车碰撞而受伤。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倒车辅助系统能够对车辆驾驶员以外的第三方进行一定的倒车提示与提醒,提高第三方的危险意识,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碰撞缓冲,为第三方躲避倒车事故发生提供反应时间与空间,有效减少倒车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倒车辅助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燕燕,未经邹燕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05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