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通路锥自动收放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0877.7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5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坪;段明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70 | 分类号: | E01F9/7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路 自动 收放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交通工程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交通路锥自动收放车。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道路施工技术的提高,公路平坦且分道合理,车辆在公路上的速度大大提高,交通路锥是公路上不可缺少的交通指示工具,根据交通路况的改变,要随时对交通路锥进行收放,人工收放是传统的作业方式,人工收放的缺点是速度慢,危险性高,放置的交通路锥间距不统一,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作业时为了车辆安全并提高作业速度,对交通路锥的收放要求越来越高,应市场要求,目前路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收放交通路锥的车辆,这些车辆有的是半自动化,需要人工的助力,没有完全实现全自动化,有的虽然实现了全自动化,但设计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难以普及,因此亟待我们开发出一种可以完全实现自动化,结构简单易操作的公路交通路锥自动收放车。
中国专利201210251403.4公开了一种交通路锥自动收放车,包括载车底盘、用于路锥施放、回收的路锥收放装置、用于将路锥输送到路锥收放装置上的路锥输送储存装置和路锥横向拨锥机构、用于调整路锥方向和位置的路锥导向机构、作为车辆控制和动力源的电器控制柜和发电机组。该专利虽然能够较好的实现交通路锥的自动施放回收,但是其结构设计复杂,制造成本高,难以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交通路锥自动收放车。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交通路锥自动收放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的施放装置、回收装置和智能控制柜,所述的施放装置和回收装置均与智能控制柜连接,其中,
施放装置:包括机械手、自动托举组件和叉车组件,所述的自动托举组件设置在车体的底板上,该自动托举组件上放置多个交通路锥,所述的机械手设置在车体的内侧壁上,并用于将自动托举组件上的交通路锥移放至叉车组件上,所述的叉车组件设置在车体后侧挡板的外侧,并用于将交通路锥施放于路面上;
回收装置:设置在车体外侧,所述的回收装置包括将交通路锥输送到车体内的传送带组件,以及用于将路面上的交通路锥移动到传送带组件上的回收杆,该回收杆固定设置在车体上。
所述的机械手、自动托举组件和平常状态下的叉车组件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其中,机械手在所述竖直平面内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移动;
工作时,机械手竖直向下移动并抓取自动托举组件上的交通路锥,再竖直向上移动和水平移动,将交通路锥移放至叉车组件上,最后由叉车组件将交通路锥移施放于路面上。
所述的自动托举组件为由升降电机驱动上下移动的升降平台,所述的升降电机与智能控制柜连接,所述的升降平台上放置交通路锥;
升降平台的上下运动满足:机械手每抓取一个交通路锥后,升降平台上移相当于一个交通路锥的底座厚度的距离。
所述的叉车组件包括间隔对称设置在车体后侧挡板的两叉车块,所述的叉车块分别在后侧挡板的双口字型轨道上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做回向转动,所述的两叉车块的最小距离不大于交通路锥底座外径;
叉车组件工作时,当两叉车块沿双口字型轨道的顶端做水平相向运动时,两叉车块的间距减小,直至固定夹紧由机械手带来的交通路锥,再带动交通路锥垂直向下移动到双口字型轨道底端,继续水平背向运动,随着两叉车块的间距增大,交通路锥平落于路面上。
所述的双口字型轨道的底端离地面的距离满足:两叉车块带动交通路锥垂直向下运动到双口字型轨道底端时,交通路锥离地面的高度为10~20cm。
所述的传送带组件包括横向传送带和斜向传送带,所述的横向传送带的输送方向朝向车体内部,所述的斜向传送带的尾端与横向传送带的首端连接,并用于将路面上的交通路锥转移至横向传送带上。
所述的回收杆底端设有由两小门间隙组成的地弹簧门结构的弹簧小门,该弹簧小门的底端低于交通路锥的顶端,
弹簧小门中两小门之间的间隙间距满足:回收杆随车前进,弹簧小门刚触碰到交通路锥顶部时,交通路锥顶部无法穿过两小门之间的间隙。
弹簧小门和斜向传送带之间的位置,以及两小门的弹性约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当弹簧小门推动交通路锥倾斜,且交通路锥在自身重力复位作用下穿过弹簧小门时,复位的交通路锥落在斜向传送带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08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