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片补锂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02992.8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3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邓金雁;黄莹;秦猛;王亚超;高焕;方宏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1395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片补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片补锂系统。
背景技术
石油、天然气、煤等传统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的雾霾天气也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汽车排放的尾气对雾霾等环境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对石油使用量占石油总使用量的1/3,因此倡导低碳环保型的新型车载能源成为解决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相比于传统的锂电池、镍镉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长循环使用寿命、环保等优点已大量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但是应用于汽车动力领域,要求使用寿命达到8年甚至更长,因此长使用寿命是锂离子动力电池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技术之一。
补锂工艺是指在负极的表面先预设一层锂金属,然后与正极、隔离膜进行装配的工艺。补锂工艺的作用是补充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形成SEI膜的锂、不可逆嵌入负极的锂及其他损耗的锂,以提高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并最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补锂工艺的实现方法多种多样,如于2014年1月29日公布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1310461257.2提供的补锂装置,只能实现单面补锂,效率较低;发明专利CN201210350770.X提供的“湿法补锂”,采用有机锂溶液喷洒到极片表面,然后干燥,该方法量产应用时,车间安全问题难以控制,还易引起极片的微孔结构改变,从而影响电池的最终性能;发明专利CN201210237240.4提供的补锂装置,为单面静电补锂,补锂效率低,其静电补锂方式非极片本身通电,所以补锂时大多数锂粉会吸附到正极板上,而吸附到极片表面的量较少,且不均匀;发明专利CN201510420680.7提供的补锂装置,先将极片化成,然后干燥再与阴极极片及隔膜进行装配,该种方法难以实现连续在线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补锂系统,其工艺简单,能实现连续在线生产,提高了补锂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补锂系统,其能同时对未补锂极片的两面进行均匀补锂,且不受未补锂极片表面的特殊结构(如凸点或纹理)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片补锂系统,其对极片进行补锂,极片未补锂的部分定义为未补锂极片,所述极片具有极耳。其中,极片补锂系统包括补锂装置。补锂装置包括:接地电极,电连接于极片的极耳,以使未补锂极片持续接地并作为正电极;锂粉供给机构,向未补锂极片喷射锂粉;以及静电发生机构,作为与所述正电极电极性相反的负电极,通过静电效应使向未补锂极片喷射的锂粉带负电,从而使带负电的锂粉由于静电力作用而吸附在作为正电极的未补锂极片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发明的极片补锂系统中,补锂装置的接地电极电连接于极片的极耳,并保证未补锂极片持续接地以作为正电极,而补锂装置的静电发生机构作为负电极,从而由于静电效应使通过锂粉供给机构使向未补锂极片喷射的锂粉带负电,进而带负电的锂粉由于静电力作用而吸附在未补锂极片上。这种极片补锂系统工艺简单,实现了连续在线生产,提高了补锂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极片补锂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未补锂极片的局部示意图,示出了未补锂极片的极耳与接地电极的连接关系。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补锂装置2上料装置
11接地电极 21上料动力源
12锂粉供给机构 22放卷纠偏控制器
121锂粉供给管3下料装置
122动力管31下料动力源
123锂粉储存罐32收卷纠偏控制器
13静电发生机构 4张力机构
131导电喷杯5辊压装置
132静电发生器6测厚装置
133放电电极P1未补锂卷料
14补锂室 P11未补锂极片
15锂粉回收机构 P2已补锂卷料
P21已补锂极片
T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极片补锂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29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下一篇: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