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铜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4161.4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7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君;李大成;窦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聊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08 | 分类号: | C07F1/08;A61K31/55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205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吡啶 甲醛 双酰腙铜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1912年,德国开始用一种由铜的氯化物和蛋黄素组成的混合物来治疗患有面部癌的病人。这一治疗的成功说明铜化合物具有抗癌功能。而2009年7月新华社报道,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化学系科学家鲁伊斯研制出一种新的铜配位化合物,“Casiopeina”,实验室和动物活体实验证明此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能够在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宫颈癌等的治疗方面发挥作用。这一研究不仅增加了抗癌药物的种类,而且与目前使用的含铂的抗癌药物相比大大降低了制药成本。
酰腙类化合物作为配位化学重要的有机配体与相应金属盐反应时表现出了独特的螯合能力和多样的螯合方式。同时,酰腙类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炎症、促进超氧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分解等广泛的生物和药物活性,是当前药物化学家在新医药创制过程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利用具有良好的生物和药物活性的酰腙类化合物作为有机配体,与金属铜离子反应,制备具有抗癌活性的配位化合物是目前研究新型金属抗癌药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关于(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H3L)的铜配合物及生物活性尚未见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铜配合物,其结构式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H3L)为配体的铜配合物的制备方法,步骤为:将(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铜和Cu(NO3)·3H2O溶于甲醇中,室温下搅拌,过滤,将滤液置于试管中,滴入乙醇和乙醚扩散,一周后得到墨绿色片状晶体,产率28.4% , 熔点大于300℃。
所述的制备方法,优选的在于:(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Cu(NO3)•3H2O物质的量之比为:1.0-2.0 : 3.0-6.0 为适宜范围。
所述的制备方法,优选的在于:室温下搅拌4-6h(优选搅拌5h)。
本发明的铜化合物经X-单晶衍射分析,所得晶体学数据如下: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 P2(1)/n,晶胞参数为:a = 11.3200(9)Å, b = 13.2506(11) Å,c = 30.683(3) Å, α =90°, β =92.639(2) °, γ = 90°,V =3021.4(4) Å3, Z = 4, Dc = 1.930Mg·m-3, μ =2.194mm-1, F(000) =1756, 2.52 < θ <25.02º, 晶体尺寸大小为0.22 x 0.13 x 0.05 mm3,独立衍射点为 5308, R1 = 0.0810, wR2 = 0.1864。
所述的以(2-吡啶甲醛)-2,6吡啶双酰腙(H3L)为配体的铜配合物在制备治疗人乳腺癌细胞(MDA)、人大细胞肺癌(NCI-H460)药物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铜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u3(L)(NO3)4(H2O)4]n, 这个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可以其为原料制备治疗人乳腺癌等抗癌药物。与目前普遍使用的铂类抗癌药物相比,本发明的铜配合物具有抗癌活性高、脂溶性好、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等优点,为开发抗癌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实验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聊城大学,未经聊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41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