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好氧厌氧结合的垃圾发酵装置及其发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7266.5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5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梁峙;梁骁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34;C12M1/107;C12M1/00;C12P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地址: | 221018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好氧厌氧 结合 垃圾 发酵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活垃圾处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好氧厌氧结合的垃圾发酵装置及其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主要有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烧法。
填埋法是指采用底层防渗,垃圾分层填埋,压实后顶层覆盖土层,使垃圾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以达到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方法;填埋法主要有技术成熟、运行管理简单、处理量大、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和投资及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填埋法的劣势主要在于占地面积大,减容效果差,且填埋的垃圾并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仍残留着大量的细菌、病毒,还潜伏着沼气重金属污染等隐患,垃圾渗漏液也有污染地下水资源的可能。
堆肥是使垃圾、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可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堆肥法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垃圾处理方法,投资较低、技术简单、可消除有害病菌的传播,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从而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垃圾减量明显;堆肥法对垃圾分类要求高、有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臭味会污染环境,但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为混合收集,杂质含量高,为保证肥料产品质量而采用复杂的分离过程导致产品成本高,没有政府的补贴,是很难运行下去的。
焚烧法是将垃圾在高温下焚烧和熔融,得到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和余热被有效地利用来发电;垃圾焚烧处理后,彻底消灭了垃圾中的病原体,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无害化程度高,经过焚烧,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被高温分解后一般可减容80%~90%,减容效果好,可节约大量填埋场占地,垃圾被作为能源来利用,垃圾焚烧所产生的高温烟气,其热能被转变为蒸汽,用来供热及发电;垃圾焚烧的缺点主要有:焚烧法投资大,占用资金周期长;焚烧对垃圾的热值有一定要求,一般不能低于5000kJ/kg,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问题,对工艺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好氧厌氧结合的垃圾发酵装置,包括:进料口1,发酵桶2,出料室3,供氧装置4,进水管5,排水管6,排液管7,控制系统8;所述出料室3的上部设有发酵桶2,发酵桶2顶部设有进料口1,发酵桶2一侧设有供氧装置4,发酵桶2另一侧下部和上部分别设有进水管5和排水管6,出料室3一侧下部设有排液管7,出料室3上还设有控制系统8。
进一步的,发酵桶2包括:上部好氧发酵室2-1,温度传感器2-2,厌氧发酵管2-3,下部好氧发酵室2-4,氢气浓度监测仪2-5,甲烷浓度监测仪2-6,二氧化硫浓度监测仪2-7;所述上部好氧发酵室2-1位于发酵桶2上部,上部好氧发酵室2-1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中空结构,上部好氧发酵室2-1上端与进料口1无缝焊接,上部好氧发酵室2-1上端外缘与发酵桶2内壁无缝焊接;所述温度传感器2-2位于发酵桶2上部侧壁上,温度传感器2-2距发酵桶2上檐口的距离为10cm-20cm,温度传感器2-2与控制系统8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厌氧发酵管2-3为弓字形中空管管,厌氧发酵管2-3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厌氧发酵管2-3上端与上部好氧发酵室2-1底部垂直贯通相连,上层厌氧发酵管2-3下端与下部好氧发酵室2-4顶部垂直贯通相连,每层厌氧发酵管2-3的数量不少于6跟,每层厌氧发酵管2-3均沿着发酵桶2中心轴对称布置,厌氧发酵管2-3与外部抽气机连通;所述下部好氧发酵室2-4位于发酵桶2中下部,下部好氧发酵室2-4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密闭结构,下部好氧发酵室2-4上端外缘与发酵桶2内壁无缝焊接,下部好氧发酵室2-4中心开有上下贯通的过水孔,下部好氧发酵室2-4的上端和下端均与厌氧发酵管2-3垂直贯通相连,所述氢气浓度监测仪2-5、甲烷浓度监测仪2-6、二氧化硫浓度监测仪2-7位于上部好氧发酵室2-1的下部,氢气浓度监测仪2-5、甲烷浓度监测仪2-6、二氧化硫浓度监测仪2-7均与控制系统8导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72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