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打印墨盒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8709.2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8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平;周兴夫;王立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迈博高分子材料(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刘香兰 |
地址: | 31547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印 墨盒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墨盒,包括壳体、分隔壁、墨水腔、缓冲室、导气通道、气液交换装置和出墨装置,其中分隔壁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墨水腔和缓冲室,出墨装置设置在墨水腔的底部,设置在壳体上的导气通道连通外界大气和缓冲室,具有毛细通道的气液交换装置设置在分隔壁中,毛细通道连通墨水腔和缓冲室。气液交换装置还具有芯体,毛细通道设置在芯体中。芯体还可以包括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毛细通道设置在第一芯体中或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之间。本发明的打印墨盒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墨水容量大、残墨量少,减少浪费并减少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打印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是一种比较成熟并且被广泛应用的打印技术,无论是采用气泡式还是压电式打印技术,喷墨打印系统一般需要用某种方法稳定且可控地将被打印的液体介质输送给打印头。常用的方法是在墨盒内制造一定的负压,打印时墨盒中的墨水在打印头抽吸力的作用下被输送至打印头,同时,负压能有效地将墨水保持在墨盒中而不泄漏。
墨盒中制造负压可以用各种方法,比如,用机械阀门的方法制造墨盒中的负压,用多孔材料吸收墨水的方法制造墨盒中的负压等。
因为喷墨打印通常对墨盒中负压控制的精度要求较高,实际应用中前一种方法对机械阀门的精度要求很高,同时墨盒中的墨水被打印输出后需要补充空气以维持压力稳定,但补充空气的同时不能让墨水从墨盒中泄漏出去,所以实际上墨盒的设计相当复杂。
用多孔材料吸收墨水的方法制造负压的墨盒在实际使用中有残墨量高的缺点,通常用海绵做储墨材料的墨盒的残墨量占注入墨水量的30-40%,残墨量高一方面浪费了昂贵的墨水,另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专利号为US 6,394,591 B1的美国专利透露了一种用双组份纤维制造的储墨材料填充墨盒,同时采用将不同吸墨能力的纤维储墨材料进行组合使用的方法来部分降低残墨量。现在市场上还普遍使用一种墨盒,这种墨盒在上述储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墨水腔,墨水腔中的负压使上层低吸墨能力的储墨材料处于半干状态,当储墨材料中的墨水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墨水腔中的墨水通过与储墨材料中的空气进行气液交换的方法被补充到储墨材料中,外界空气通过储墨材料在气液交换的过程中被补充到墨水腔中,从而使墨盒保持负压相对稳定的同时防止墨水泄漏。这种墨盒从总体上降低了残墨量,但始终不能解决下层高吸收储墨材料中的残墨问题,同时,墨盒填充储墨材料后墨水容量都会大大减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印墨盒,其残墨量少,减少浪费并减少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印墨盒,其结构简单、打印流畅、性能稳定、墨水容量大。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打印墨盒包括壳体和出墨装置,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墨水腔,所述出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墨水腔的底部,其特点是,所述打印墨盒还包括:
分隔壁,所述分隔壁设置在所述的壳体的内腔中从而将所述的壳体的内腔分隔为所述墨水腔和缓冲室;
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连通外界大气和所述缓冲室;以及
气液交换装置,所述气液交换装置设置在所述分隔壁中,所述气液交换装置具有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墨水腔和所述缓冲室。
本发明的打印墨盒的墨水腔用于容纳墨水,通过预先设置在壳体上的注墨口注入墨水,注墨完成后封住注墨口。本发明中提到的墨水泛指用于打印的液体介质,可以是喷墨打印系统中使用的墨水或油墨,也可以是3D打印系统中使用的任何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打印后可以被光固化的液体、金属纳米颗粒溶液、生物质溶液等。
所述毛细通道在两端没有压差的情况下被墨水浸润,需要时对毛细通道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被墨水浸润的能力,所述气液交换装置能进行气液交换并维持墨盒内的压力相对稳定,从而使打印流畅,并防止墨水泄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迈博高分子材料(宁波)有限公司,未经迈博高分子材料(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87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