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油球藻Graesiella sp.WBG-1及分离筛选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9621.2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0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夜光;温小斌;耿亚洪;张丹;王中杰;丁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P7/64;C12R1/89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油球藻 graesiella sp wbg 分离 筛选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油球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藻资源、能源及环保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株油球藻Graesiellasp.WBG-1,同时还涉及一株油球藻Graesiella sp.WBG-1的分离筛选方法,还涉及一株油球藻Graesiella sp.WBG-1在微藻生物柴油原料、微藻蛋白质生产、微藻固定外源二氧化碳方面的用途。
背景技术
微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可以生产多种多样的代谢产物。分离、筛选优良藻种,研发微藻的新用途和生产的新工艺,是微藻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任务。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现了小球藻(Chlorella)的大规模培养生产(Tsukada and Kawahara,1977,Biological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363–365)。到目前,螺旋藻Spirulina(Shimamatsu,2003,Hydrobiologia512:39-44)、杜氏盐藻Dunaliella(Oren,2005,AquaticBiosystems 1(1):2-15)、红球藻Haematococcus(Boussiba and Vonshak,1991,Plant&Cell Physiology 32(7):1077-1082;Gómez,Inostroza et al.,2013,Aob Plants 5(1):026-038.)等微藻均实现商业化生产,微藻生物技术已初具规模,并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Richmond,2004,Handbook of microalgal culture)。在食品领域,微藻可为人类提供优质藻源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Boussiba and Vonshak,1991,Plant&Cell Physiology 32(7):1077-1082;Belay,Ota et al.,1993,Applied Phycology 5(2):235-241);在医药卫生领域,科学家正从丰富的微藻资源中寻找新的抗生素、抗癌等药物(李健,张学成等,2012,科学通报1(1):23-31;Kim,Li et al.,2013,Bmb Reports 47(8):433-438;Talero,Garcia-Maurino et al.,2015,Marine drugs 13(10):6152-6209)。微藻是一类光合自养生物,微藻每年固定的CO2大约占全球净光合产量的40%(Brown andZeiler,1993,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34(9-11):1005-1013;Jansson andNorthen,2010,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1(3):365-371),在能量转化和碳元素循环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使得微藻在二氧化碳减排和工业废水预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Huntley and Redalje,2007,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for global change 12(4):573-608)。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大量使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使化石燃料储存量急剧下降,能源危机正在步步逼近;同时温室气体CO2的过度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一领域,微藻有望成为继粮食作物生物乙醇、纤维素生物乙醇之后的新一代生物质能源原材料(Chisti,2008,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6(3):126-131;Waltz,2009,Nature Biotechnology 27(1):15-18;Wijffels and Barbosa,2010,Science 329(5993):796-7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96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株摩西球囊霉及其在促进植物磷吸收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一体化沼气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