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1936.0 | 申请日: | 2016-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0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中;张修杰;叶声远;秦岭;余素萍;李水清;邓超文;罗宇权;王强;张金平;林少忠;赵明星;刘祥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E02D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李海波;侯莉 |
地址: | 5105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互联网 动力 探测 数据 采集 成果 实时 传输 装置 | ||
1.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于触探杆上且位于穿心锤上方的触发按钮、与触发按钮相连的第一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和超声波发射器、置于地面上的第二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和超声波接收器、主要由控制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的人机交互接口、输出模块、储存有工作区域内岩/土层典型指标的数据存储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组成的移动终端,穿心锤被牵引向上撞击触发按钮,同时触发第一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和超声波发射器发射脉冲,移动终端接收第一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发射的脉冲并记录累计脉冲数N,而超声波接收器则接收超声波发射器发射的脉冲并触发第二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向移动终端发射脉冲,由移动终端接收该脉冲并计算和记录地表以上触探杆的高度H,累计脉冲数N和触探杆的高度H均储存在数据存储模块中;通过人机交互接口输入动力触探测试项目编号,控制模块对累计脉冲数N和触探杆的高度H进行计算并生成测试类型所要求的标准深度的累计锤击数Np和累计贯入深度hn-1,将Np和hn-1与工作区域内的岩/土层典型指标进行比对,计算出相应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指标,再发送至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根据要求形成成果并输出至网络通信模块,所述网络通信模块通过互联网将成果实时传输给客户和技术审核人员进行审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用于根据要求形成并输出所需图件的成图模块单元和用于形成岩/土层性质的评价报告的评价模块单元,所述评价模块单元将所述图件嵌入岩/土层性质的评价报告中形成所述成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现场信息获取模块,所述现场信息获取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现场信息获取模块由用于定位现场坐标的GPS定位模块、用于通过网络通讯模块自动获取联网时间的时间获取模块单元和用于拍照获取工作场地环境信息的图像采集模块组成,所述GPS定位模块和时间获取模块单元将现场坐标和时间自动嵌入由图像采集模块所拍摄的照片中形成图片再传输至网络通信模块,或者所述图片经过控制模块处理后传输至输出模块的成图模块单元,由成图模块单元将图片嵌入岩/土层性质的评价报告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互接口包括用于输入动力触探测试项目编号的输入模块单元和显示模块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通信模块包括UART串口模块单元、WIFI通信模块单元和BT4.0蓝牙通信模块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通信模块还包括移动通讯模块单元和USB串口模块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包括FLASH模块单元、EEPROM模块单元和DDRAM模块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还包括MICROSD模块单元和/或TIF模块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按钮、第一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和超声波发射器设置在套固于触探杆上的工作盘上,其中,所述触发按钮位于工作盘的下盘面上,所述工作盘的盘面上具有一对用于穿过动力触探设备的牵引线的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果通过互联网传送至客户和技术审核人员的邮箱、手机或平板电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193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上行带宽资源共享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挂号黑名单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