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式低压排气再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12580.2 | 申请日: | 2016-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1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奇艳;钱勇;吕兴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式 低压 排气 再循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热交换装置,特别是一种使油底壳机油快速 加热的换热式低压排气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运行过程中,机油是必不可少的。机油具有冷却、润滑、清洁、密封四 大功能,其对于保证发动机正常的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动机在运转时,如果一 些摩擦部位得不到适当的润滑,就会产生干摩擦。实践证明,干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的 热量足以使金属熔化,造成机件的损坏甚至卡死(许多漏水或漏油的汽车出现拉缸、抱 轴瓦等故障,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必须对发动机中的摩擦部位给予良好的润滑。 当润滑油流到摩擦部位后,就会粘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一层油膜,减少摩擦机件之间的 阻力,而油膜的强度和韧性是发挥其润滑作用的关键。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后产生的热 量,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动力输出以及摩擦阻力消耗和辅助机构的驱动上,其余大部分热 量除随废气排到大气中外,还会被发动机中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发动机中多余的热 量必须排出机体,否则发动机会由于温度过高而烧坏。这一方面靠发动机冷却系统来完 成,另一方面靠润滑油从气缸、活塞、曲轴等表面吸收热量后带到油底壳中散发。
当发动机在怠速、暖机等小负荷运行时,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较低,润滑效果不好, 从而造成发动机的运动部件摩擦阻力较大,油耗较高。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成熟的、 节能的油底壳机油快速加热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换热式低压排气再循环系统,可以使 油底壳机油快速加热。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缸盖、缸体、油底壳、进气管、排气 管、空滤、压气机、中冷器、节气门、涡轮、催化包、消音器、冷却液引出管、冷却液 引回管、换热器、第一电磁阀、排气引出管、排气再循环管、第二电磁阀,缸盖、缸体、 油底壳一起组成发动机的本体,进气管的出气口与缸盖上的进气道相连接,排气管的进 气口与缸盖上的排气道相连接,空滤、压气机、中冷器、节气门依次布置在进气管上, 涡轮、催化包、消音器依次布置在排气管上,冷却液引出管的进水口、冷却液引回管的 出水口均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相连接,换热器布置在油底壳3内,冷却液引出管的出水口、 冷却液引回管的进水口均穿过油底壳壳体后与换热器相连接,第一电磁阀布置在冷却液 引出管上,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均与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排气引出管的进 气口与催化包、消音器间的排气管相连接,排气再循环管的出气口与空滤、压气机之间 的进气管相连接,排气引出管的出气口、排气再循环管进气口均穿过油底壳壳体后与换 热器相连接,第二电磁阀布置在排气再循环管上。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冷却液引出管、冷却液引回管的外部均包裹保温材料,换 热器为面式换热器,换热器浸泡在机油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油底 壳机油可以快速加热;在小负荷工况,发动机摩擦较小,油耗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油底壳的构示意图;
其中:1、缸盖,2、缸体,3、油底壳,4、进气管,5、排气管,6、空滤,7、压 气机,8、中冷器,9、节气门,10、涡轮,11、催化包,12、消音器,13、冷却液引出 管,14、冷却液引回管,15、换热器,16、第一电磁阀,17、排气引出管,18、排气再 循环管,19、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 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25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内燃机的漏泄气的压力调节阀
- 下一篇:压电液压驱动式配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