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侧向敞开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14146.8 | 申请日: | 2016-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5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袁森林;林秀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侧向 敞开 城市 地下 道路 结构 形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地下道路设计技术,具体的讲是涉及一种侧向敞开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地下道路作为一种交通形式得到了长远发展,但当城市地下道路达到一定规模时,结构受力、通风、照明以及防灾救援等均成为制约地下道路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的难题。
常规的地下道路设计,通过设置风机、风塔等形式,降低地下道路内尾气污染程度,局部设置逃生通道、制定逃生救援方案以及救援引导设施等解决防灾救援难题。但这些构筑物及设施势必需要额外征用土地,永久的风塔结构虽可进行建筑处理,仍高耸突兀,占用紧张的土地资源,风机、风塔用电造成资源耗费,这些因素在政府审批决策时往往难以取舍,造成地下道路工程的难以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向敞开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照明以及消防逃生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侧向敞开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包括地下道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道路框架结构一侧设置敞口结构,所述地下道路框架结构靠敞口结构一侧设置敞开式侧墙,所述敞开式侧墙上开设连通孔,使得所述地下道路框架结构与敞口结构连通,敞口结构顶部敞开,且敞口处设置出地栏杆,所述地下道路框架结构的敞开式侧墙的敞开率不小于2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地下道路框架结构的侧墙设置梁柱体系,相邻梁柱之间形成连通孔,侧墙梁柱之间的敞开面积与地下道路平面面积的比例不小于2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出地栏杆底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距离外侧道路路面标高不小于500mm,出地栏杆总高度不小于1100mm。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顶部敞口结构内部设置逃生楼梯。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顶部敞口结构顶部设有横向支撑杆。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出地栏杆设置于道路绿化带内,起到地面道路分割功能。
城市地下道路结构敞开式侧墙可根据受力需要设计为梁柱结构,保证敞开率,一般敞开率不小于20%。敞开空间借助与外界连通的特点,提供自然通风功能,白天根据地下道路内部照明设计调配,有效利用自然光资源;在敞开空间内设置逃生楼梯,兼做消防逃生通道使用,更加有利于城市地下道路运营安全;出地栏杆不仅有效防护地面人员与车辆,同时起到城市地面道路的分割功能。本发明的优点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能降耗,降低投资,切实践行国家能源战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横断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由地下道路框架结构1、敞开式侧墙2、敞口结构3以及出地栏杆5等组成。地下道路框架结构通过在敞开式侧墙一侧设置梁柱体系7,保证敞开率,经结构计算进行结构尺寸的设计,满足结构受力需要;一般来说,侧墙梁柱之间的敞开面积与地下道路平面面积的比例不小于20%,优选为20%~40%,充分满足自然通风的需要;敞口结构3横向净宽度一般不小于1m,敞开空间内部逃生楼梯6的设置间距参照防灾救援规范和地方市府规定设置,一般不大于250m。敞口结构顶部设有横向支撑杆4,出地栏杆底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距离外侧道路路面标高不小于500mm,避免地面雨水流入,栏杆总高度不小于1100mm,保证地面交通的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某城市地下道路工程的方案设计,该工程的制约条件是:
1)工程位于城市中心区域,道路红线宽度较小,外侧居民、商业区为主,征地困难。
2)地下道路长度较长,大于1000m,如采用全暗埋形式,根据规范要求必须设置成套通风系统,外侧已无土地资源供设置风塔建筑。
3)根据交通流量分析,地下道路主要解决过境需求。
针对此工程难题,对本发明的一种侧向敞开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如下:
在地下道路适当位置采用侧向敞开,敞开一侧侧墙采用梁板结构,立柱尺寸采用800mmx800mm,纵向间距6m,折算侧墙的开孔率为34%。顶部纵梁尺寸800mmx1600mm,纵梁顶部与箱型结构顶面齐平,满足框架结构受力需要。
敞开空间横向宽度3.2m,与侧墙开孔率相匹配,内部设置双跑逃生楼梯,楼梯设置间距为100m,便于火灾等工况下人员及时逃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41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