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主可信的云数据存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17764.8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3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刘泽;王增超;秦清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60 | 分类号: | G06F21/60;G06F21/62;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主 可信 数据 存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数据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主可信的云数据存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云时代的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数据在迅速膨胀并变大,而数据得不到安全保障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一个安全可信的数据存储技术势在必行。
现有技术下,对于云数据的存储,其在硬件设计层面,还较为简单,安全性能无法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主可信的云数据存储方法,其通过TCM加密芯片的二次动态加密技术,大大提高了云数据的安全系数,在纷繁复杂局势下的大数据时代,为数据安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主可信的云数据存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系统接收云数据时,通过国产FPGA芯片对用户信息及数据分别进行加密,得到加密信息包与加密数据包;
B、通过国产TCM加密芯片对加密信息包与加密数据包进行动态随机存储位置分配,并将存储信息通过TCM加密芯片自带特定密钥算法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存储信息存储到特定位置。
方法还包括系统通过所述TCM加密芯片自带的7816接口及密码运算服务软件接口,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TCM加密芯片外接SPI接口、USB接口及7816接口。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应用范围广,便于实现的基于国产芯片平台的智能安全存储技术,主要是通过某国产FPGA芯片内嵌特定密钥算法对用户信息及数据分别进行加密,通过某国产TCM芯片进行身份验证及随机匹配存储。在硬件设计层面实现云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加密。相比普通数据加密技术更智能,更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自主可信的云数据存储方法的系统工作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自主可信的云数据存储方法,其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系统接收云数据时,通过SMQ2V6000芯片对用户信息及数据分别进行加密,得到加密信息包与加密数据包;然后通过TCM芯片对加密信息包与加密数据包进行动态随机存储位置分配,并将存储信息通过其自带特定密钥算法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存储信息存储到特定位置。
其次,系统读取存储数据时,先通过TCM芯片对存储信息进行解密,获取存储信息的同时将用户信息与数据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再通过SMQ2V6000芯片对匹配好的数据包与信息包进行解密工作,然后才可以读取原始云数据。
另外,还可以通过TCM芯片自带的7816接口及密码运算服务软件接口为系统增加身份验证功能,进一步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可信。
本实施例主要基于某国产FPGA芯片SMQ2V6000系列,提供专用的18BITX18BIT乘法器,三重数据加密标准安全选项,支持IEEE1532协议。可以支持用户根据设计需求对其进行编程。还利用了TCM加密芯片,内嵌多种密钥算法,用于实现可信计算功能,另外还对外提供SPI接口、USB及7816接口等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7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