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油基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9876.7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13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澜鹏;白富栋;李政;薛冬;乔凯;王领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G18/36 | 分类号: | C08G18/36;C08J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油 基软质 聚氨酯 泡沫塑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油基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含桐油和具有非共轭碳碳双键植物油的混合植物油、羧酸、无机酸催化剂、羟基化试剂按比例混合,升温至35‑45℃;在搅拌下滴加过氧化氢溶液,使反应维持在40‑65℃,滴加完毕后,维持反应5‑7h;反应结束后分离出水相,再经中和、水洗、减蒸,得到桐油多元醇和环氧植物油混合物;然后加入碱性催化剂,制得低羟值植物油多元醇;再将低羟值植物油多元醇、泡沫稳定剂、胺类催化剂、有机锡类催化剂、发泡剂和水混匀制得组分A,并加入组分B异氰酸酯进行发泡,制成植物油基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所制备植物油基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原料可再生、无毒性、生物降解性好等优点,属于环境友好的生物基聚氨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氨酯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油基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石油化石资源的逐渐枯竭,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备受关注。植物油是含有双键的长碳链酸的甘油三酯,其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有桐油、大豆油、亚麻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棕榈油、蓖麻油等。植物油因具有特殊结构和降解性,由其得到的聚合物不仅成本低,而且对环境友好,广泛的应用于聚氨酯、生物柴油、涂料、生物医用等多个领域。
聚氨酯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易于成型的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于生产聚氨酯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异氰酸酯、多元醇和其他添加剂,其中多元醇的比例占了50%以上。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多元醇主要应用于聚氨酯领域,因此聚氨酯行业的影响因素也是多元醇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元醇按分子结构可分为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其中,聚醚多元醇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占据了整个多元醇需求的70%以上。
通常,多元醇是从石油中提取制备的。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性造成其价格的持续上涨,并导致下游产品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等多元醇生产的主要原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并且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石油资源终要消耗殆尽。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寻找能替代石油基聚醚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成为战略性的开发任务。
美国是世界上大豆油的主要生产国,除食用外,美国的科研机构也积极致力于开发以大豆油为原料的各种化工产品,以替代石油基化学品。最近集中在利用大豆油分子链中的不饱和键,通过对双键的改性,使植物油发生环氧化、羟基化反应,从而制备大豆油多元醇。此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温度较低(40-70℃),产物品质、色泽好,所以得到的广泛的关注。
美国堪萨斯(Kansas)聚合物研究中心的 Z.S. Petrovic 等用过氧酸与大豆油反应,制备了环氧大豆油,双键转变为环氧基;然后环氧大豆油在高效催化剂四氟硼酸的催化作用下与水和醇发生开环反应,制备出含有羟基的植物油多元醇,多元醇的羟值为110-213mgKOH/g,黏度为1000-7000mPa·s,转化率可达85%-95%。
US20070123725提供了一种制备大豆油多元醇的方法,包括不饱和植物油的环氧化和羟基化过程,形成植物油基聚醚多元醇。首先,将大豆油或菜籽油等不饱和植物油与有机酸和过氧化氢反应,形成环氧植物油,然后将环氧植物油与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进行开环反应生成植物油多元醇。
US20060041157介绍了制备大豆油多元醇的方法,包括使部分环氧化的植物油在催化剂条件下与开环试剂反应,形成低聚植物油基多元醇,开环试剂包括小分子多元醇、植物油多元醇或其他多羟基化合物。低聚植物油多元醇的官能度为1-6,羟值为20-300mgKOH/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98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