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然散热式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0208.6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2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朱立中;葛增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2/1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然 散热 电池 模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然散热式电池模组,包括箱体及置于箱体内的电池模块,所述箱体包括形状大致为U形的模组底座及与模组底座开口端相连的左侧盖、右侧盖和上盖,所述模组底座具有一底板和两侧板,所述左侧盖、右侧盖以及模组底座的两侧板的内侧分别设有一绝缘导热片,所述电池模块在位于右侧盖的一面设有一内盖,所述内盖上设有多个与电池模块的电芯相连接的电池极片,所述上盖上设有与电池极片相连的铜排。本发明可以实现模组内部电芯与外界进行有效的自然热交换,降低工作时电芯的温度,同时通过对模块壳体的结构设计,使该电池模块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以适应复杂的工作路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动力电池成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然散热式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同样促使城市交通车辆朝着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由于传统汽车是以内燃机作为动力,排放的尾气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而言是零排放的,以电能取代石油,消除温室气体等污染物对环境的排放,其淘汰的电芯又可以回收处理,作为储能装置二次利用。
电驱动汽车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品,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机、电池、电控等)的研究日趋成熟,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一些科研机构和汽车公司在电动汽车及混动汽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电芯的成组模式仍有许多方面值得去研究探索,主要表现在成组后的能量密度、结构强度、热管理性能等方面,因此,集成度高、使用性能好的动力电池模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散热式电池模组,可以实现模组内部电芯与外界进行有效的自然热交换,降低工作时电芯的温度,同时通过对模块壳体的结构设计,使该电池模块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以适应复杂的工作路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然散热式电池模组,包括箱体及置于箱体内的电池模块,所述箱体包括形状大致为U形的模组底座及与模组底座开口端相连的左侧盖、右侧盖和上盖,所述模组底座具有一底板和两侧板,所述左侧盖、右侧盖以及模组底座的两侧板的内侧分别设有一绝缘导热片,所述电池模块在位于右侧盖的一面设有一内盖,所述内盖上设有多个与电池模块的电芯相连接的电池极片,所述上盖上设有与电池极片相连的铜排。
所述模组底座的两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左侧盖和右侧盖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与模组底座的侧板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均开设有多个供螺纹轴穿过的第一通孔。
所述左侧盖包括左盖板及垂直设于左盖板前后两端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配合连接的左盖耳板,所述右侧盖包括右盖板及垂直设于右盖板前后两端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配合连接的右盖耳板,所述左盖耳板和右盖耳板上均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左盖板和右盖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模块底座、上盖相连接的螺纹孔。
所述左盖耳板和右盖耳板的端部均具有第一凹凸筋条,所述第二通孔设于第一凹凸筋条上。
所述模组底座的底板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条,底板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凹凸筋条,所述第二凹凸筋条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
所述电池极片的横截面大致为U形,该U形电池极片的一侧板上设有与所述内盖相连接的螺孔,其另一侧板上设有与所述电池模块相连接的U形凸腔。
所述内盖上设有与所述电池极片的侧板大小相匹配的凹形腔,所述凹形腔内设有用于与所述螺孔相对应的固定孔。
所述内盖的端部设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为折弯形,其折弯所形成的内腔能够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连接面相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02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