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风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0308.9 | 申请日: | 2016-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84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吴水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市煜鑫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1/14 | 分类号: | F26B11/14;F26B21/00;F26B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000 浙江省衢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风 干燥 装置 | ||
一种热风干燥装置,涉及生物质燃料的前期预处理设备,包括转轴、螺线搅板和壳体,由转轴和螺线搅板组成搅龙(4),转轴上有空心轴身(4‑3),螺线搅板(4‑2)以螺旋方式环绕在空心轴身(4‑3)的壁体外侧;壳体(3)为前后贯通的圆筒体结构,壳体(3)的圆筒体内空间构成风干隧道(3‑2),在壳体(3)的前端有前端头(12),在壳体(3)的后端有后端头(5),搅龙(4)设置在风干隧道(3‑2)中,在后端头(5)上有供风管(7)接入,供风管(7)通过搅龙(4)转轴后端的进风口连通到空心轴身(4‑3)的内空间。本发明在农林废弃物或生活垃圾气化系统的前置预处理工序中应用,热风由中心弥散,更易渗透到物料之中,有利于物料与热风充分接触,使物料更容易被干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燃料的前期预处理设备,特别涉及到生物质燃料的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料包括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木材加工残余物、水生植物和能源植物。我国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但不能有效利用,每年都有大批秸秆以烧荒形式被焚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大面积烧荒将造成雾霾。生活垃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加,当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填埋法和焚烧法,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不但需占用大量的土地、浪费资源,而且容易污染土地及地下水;采用焚烧法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把生活垃圾作为燃料来利用,可以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但垃圾焚烧必需排放烟气,造成污染环境,其烟气中含有致癌剧毒物二噁英将会积累在环境中,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当把农林废弃物或生活垃圾通过气化-液化技术进行处理,转化为清洁的二次能源,可以取得双重的有益效果,一是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资源的依赖。但农林废弃物或生活垃圾的含水率高、热值低,使得处理成本大幅提高。现有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垃圾燃料的前置处理是将垃圾在贮坑内贮存一定时间,通过自然压缩及发酵作用,以降低垃圾的含水量,经这样处理的垃圾燃料还不能作为气化炉的原料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热风干燥设备,把农林废弃物或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干燥,大幅降低含水量、提高热值,使之符合气化炉的原料要求,生产高品质的合成气,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污染和能源化处理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
本发明的一种热风干燥装置,包括转轴、螺线搅板和壳体,其特征是由转轴和螺线搅板组成搅龙4,转轴上有空心轴身4-3,在空心轴身4-3的壁体上有间隔设置的布风孔,螺线搅板4-2以螺旋方式环绕在空心轴身4-3的壁体外侧,转轴的后端有进风口;壳体3为前后贯通的圆筒体结构,壳体3的圆筒体内空间构成风干隧道3-2,风干隧道3-2的前部有输料口3-1接入,风干隧道3-2的后部有出料口3-4接出,在壳体3的前端有前端头12,前端头12的中心有前轴承17,在壳体3的后端有后端头5,后端头5的中心有后轴承6;搅龙4设置在风干隧道3-2中,搅龙4的转轴安装在前轴承17中和后轴承6中,搅龙4的前端有传动接头4-8从前轴承17中伸出,在后端头5上有供风管7接入,供风管7通过搅龙4转轴后端的进风口连通到空心轴身4-3的内空间。
本发明中,在搅龙4的空心轴身4-3上有风嘴4-1接出,风嘴4-1为出口收窄的圆锥形结构,风嘴4-1通过布风孔连通到空心轴身4-3的内空间;在螺线搅板4-2上有间隔设置的搅棒4-6,搅棒4-6以焊接方式连接在螺线搅板4-2上;螺线搅板4-2以焊接方式连接在空心轴身4-3的壁体上;在前端头12的外侧有轴承盖板16;在搅龙4的传动接头4-8上有链轮15;在风干隧道3-2前部的输料口3-1上方有拔风管18,拔风管18兼作输料通道和排风管,在拔风管18上有料斗19接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市煜鑫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衢州市煜鑫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03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