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3018.X | 申请日: | 2016-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52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敏;于慧;于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16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沉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氮低碳废水的脱氮处理(如农业废水、地表水等),尤其适用于工厂化水产养殖循环水的脱氮处理。
背景技术
高氮低碳废水的高效脱氮问题一直是困扰水处理界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主要脱氮途径还依赖于“好氧-缺氧”交替的微生物环境,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好氧-缺氧”交替的反应器,并从系统分离的沉积物中获取反硝化碳源,成为解决低碳高氮废水高效脱氮的突破口之一。然而,目前的沉淀构筑物功能还主要集中在沉淀分离方面,不具备脱氮功能;而脱氮构筑物往往侧重于实现微生物脱氮,而不具备沉淀分离功能。因此,本专利提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将沉淀、脱氮两种功能集中于一个系统实现,从而大大提高了反应器的运行效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沉淀构筑物和脱氮构筑物的功能短板,提出一种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该系统通过构筑物的组合设计,同步实现了废水的沉淀和脱氮处理。
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如下:
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由下向流沉淀柱(1)、上向流沉淀柱(2)、污泥浓缩池(13)、上清液收集池(15)、气浮分离器(8)组成。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下向流沉淀柱(1)由沉淀区Ⅰ(3)、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组成,沉淀区Ⅰ(3)、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高度均为1.0米,沉淀区Ⅰ(3)位于沉淀区Ⅱ(4)顶部,并通过法兰(9)连接,沉淀区Ⅱ(4)位于沉淀区Ⅲ(5)顶部,通过法兰(9)连接;沉淀区Ⅰ(3)、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内部结构相同,均由内区Ⅰ(17)、中区Ⅰ(18)、外区Ⅰ(19)三部分组成,内区Ⅰ(17)、中区Ⅰ(18)、外区Ⅰ(19)为三环相套结构,可做成圆形或方形;内区Ⅰ(17)直径或边长1.0米,为下向流进水区,底部设导流挡板;中区Ⅰ(18)直径或边长2.0米,为上向流沉淀区,底部设集泥斗和排泥管(11),中区Ⅰ(18)中上部安装沉淀斜板,且中区Ⅰ(18)顶部标高低于内区Ⅰ(17)顶部0.2-0.3米;外区Ⅰ(19)为下向流排水区,直径或边长2.4米;沉淀区Ⅰ(3)的外区Ⅰ(19)与沉淀区Ⅱ(4)的内区Ⅰ相连,沉淀区Ⅱ(4)的外区Ⅰ与沉淀区Ⅲ(5)的内区Ⅰ相连;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顶部安装排气阀(10),且内区Ⅰ安装组合填料。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上向流沉淀柱(2)由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组成,沉淀区Ⅳ(6)位于沉淀区Ⅴ(7)底部,通过法兰相连;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高度均为1.0米,内部结构相同,均由内区Ⅱ(20)、中区Ⅱ(21)、外区Ⅱ(22)三部分组成,内区Ⅱ(20)、中区Ⅱ(21)、外区Ⅱ(22)为三环相套结构,可做成圆形或方形;内区Ⅱ(20)直径或边长0.8米,为上向流出水区,底部设导流挡板,顶部为开口倾斜缓流区,且顶部周围与外区Ⅱ(22)顶部相连;中区Ⅱ(21)直径或边长1.2米,为下向流区域,底部设集泥斗和排泥管(11);外区Ⅱ(22)为上向流沉淀区,直径或边长2.4米,且安装沉淀斜板;沉淀区Ⅴ(7)的外区Ⅱ(22)与沉淀区Ⅳ(6)的内区Ⅱ(20)贯通相连;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顶部安装排气阀(10),且内区Ⅱ(20)安装组合填料;沉淀区Ⅳ(6)的外区Ⅱ(22)底部设置集泥斗和排泥管。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下向流沉淀柱(1)、上向流沉淀柱(2)、污泥浓缩池(13)、上清液收集池(15)的顶部标高逐级降低1.0米;排泥管(11)与污泥浓缩池(13)进泥口相连,靠水压将集泥斗内的集泥排至污泥浓缩池(13),且排泥管(11)上安装电磁阀(12),电磁阀(12)由PLC控制系统调控启闭频率;污泥浓缩池(13)上清液溢流进入上清液收集池(15),上清液收集池(15)安装回流泵(16)和高低液位计(2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淀区Ⅲ(5)的外区Ⅰ(19)与沉淀区Ⅳ(6)的外区Ⅱ(22)连通;水首先进入沉淀区Ⅰ(3)的内区Ⅰ(17),逐级向下流经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然后折向上流经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自流进入气浮分离器(8)后回用。
系统采用泥水两相分离运行,为便于排泥,污泥浓缩池(13)底安装排泥管Ⅱ(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文理学院,未经重庆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30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蒸发盐泥的减量化、资源化方法
- 下一篇:规模化秸秆厌氧发酵沼气制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