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25139.8 | 申请日: | 2016-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3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费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圣谱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6/06 | 分类号: | C03C6/06;C03B19/02;C03B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地址: |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透明 隔热 玻璃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玻璃按其主要成分可分为氧化物玻璃和非氧化物玻璃,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被广泛用于玻璃、铸造、陶瓷及耐火材料、冶炼硅铁、冶金熔剂、冶金、建筑、化工、塑料、橡胶、磨料等工业。隔热玻璃吸收阳光中的短波辐射,会使得可见光的透过率很低,从而影响玻璃的透光性。隔热玻璃易因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而发生破裂,即所谓“热炸裂”问题,这会危及到玻璃附近的人身的安全,受热后的玻璃的热辐射会使玻璃内空间的温度升高,从而降低舒适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需求,本发明特别提供了一种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
二氧化硅:50-60份,三氧化二铝:10-15份,氧化硼:3-5份,
碳酸镁:1-2份,氧化锌:0.5-1份,钾长石:0.5-1份,
氟化钙:0.2-0.4份,
偏苯三酸-1-氰乙基-2-十一烷基咪唑盐:0.1-0.3份,
(三甲基硅基)磷酸盐:0.05-0.8份,三氧化钨:0.02-0.04份。
所述组分还包括白炭黑0-0.1重量份。
所述氧化锌为纳米氧化锌。
所述纳米氧化锌的粒径为15-22纳米。
一种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二氧化硅50-60重量份、三氧化二铝10-15重量份、氧化硼3-5重量份、碳酸镁1-2重量份、氧化锌0.5-1重量份、钾长石0.5-1重量份、氟化钙0.2-0.4重量份、偏苯三酸-1-氰乙基-2-十一烷基咪唑盐0.1-0.3重量份、(三甲基硅基)磷酸盐0.05-0.8重量份、三氧化钨0.02-0.04重量份和白炭黑0-0.1重量份;
(2)将上述原料经过充分混合后,置于坩埚内,加热,保温2-3小时,得到玻璃液;
(3)将步骤(2)中所述玻璃液倒入预热过的石墨模具上成形,在1150-1230℃下进行退火处理,得到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
步骤(2)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350-145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制得的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三氧化二铝、氧化硼、碳酸镁、氧化锌、钾长石、氟化钙、偏苯三酸-1-氰乙基-2-十一烷基咪唑盐、(三甲基硅基)磷酸盐和三氧化钨,制得的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耐热隔热性能。
(2)本发明制得的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刮擦和抗冲击性能。
(3)本发明的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其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1)称取二氧化硅50kg、三氧化二铝10kg、氧化硼3kg、碳酸镁1kg、粒径为15纳米的氧化锌0.5kg、钾长石0.5kg、氟化钙0.2kg、偏苯三酸-1-氰乙基-2-十一烷基咪唑盐0.1kg、(三甲基硅基)磷酸盐0.05kg和三氧化钨0.02kg;
(2)将上述原料经过充分混合后,置于坩埚内,在1350℃温度下保温3小时,得到玻璃液;
(3)将步骤(2)中所述玻璃液倒入预热过的石墨模具上成形,在1150℃下进行退火处理,得到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
制得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1)称取二氧化硅50kg、三氧化二铝10kg、氧化硼3kg、碳酸镁1kg、粒径为15纳米的氧化锌0.5kg、钾长石0.5kg、氟化钙0.2kg、偏苯三酸-1-氰乙基-2-十一烷基咪唑盐0.1kg、(三甲基硅基)磷酸盐0.05kg、三氧化钨0.02kg和白炭黑0.1kg;
(2)将上述原料经过充分混合后,置于坩埚内,在1350℃温度下保温3小时,得到玻璃液;
(3)将步骤(2)中所述玻璃液倒入预热过的石墨模具上成形,在1150℃下进行退火处理,得到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
制得纳米透明隔热玻璃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圣谱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圣谱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51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