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北太平洋柔鱼体内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5827.4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54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唐峰华;崔雪森;伍玉梅;杜金洲;黄洪亮;张胜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1/167 | 分类号: | G01T1/167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陆林辉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太平洋 体内 放射性 核辐射 元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水产品放射性核素检测领域,具体是一种检测北太平洋柔鱼体内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其主要操作流程为:采集柔鱼样品、解冻样品、切割样品、焚烧灰化、称重标示、冷冻后检测放射性核素;同时根据柔鱼的生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头部、内脏、躯干、鳍部四个部分来检测,从食品安全和放射性核素污染角度,探索核素在柔鱼体内的具体分布情况。本发明的检测北太平洋柔鱼体内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的方法,旨在掌握日本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公海典型鱼类的辐射影响及发展趋势,探讨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后续性影响,同时对我国合理开发北太平洋远洋公海渔业资源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战略性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品放射性核素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检测北太平洋柔鱼体内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9级地震,致使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冷却的污水排放问题至今是个难题,并造成日本水产业受到重创。而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主要分布于145°E~165°W、35°N~45°N的黑潮与亲潮交汇混合区以及混合水向东延伸的亚极海洋锋面混合区,离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地点仅仅只有上千公里。我国于1993年对北太平洋海域的柔鱼资源开展了生产性试捕,1994年开始大规模的商业性开发利用,至2001年作业渔场已到达165°W海域。渔获产量稳步上升,至20世纪末(1997—2000年),我国北太平洋柔鱼钓年均渔获量达11万余吨,占全国远洋业总产量的12%以上。北太平洋柔鱼鱿钓业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的检测和研究工作都报道了日本近海海域的水产品,包括日本官方自己检测的相关鱼类产品,其中的一些确实有较高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浓集受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双重影响。环境因素包括温度、盐度、对藻类的光照、pH值、放射性元素的浓度、元素的理化特征、稳定性元素的浓度等。生物因素则是指年龄、个体重量、生活习性、种类组成、生物的生理状态等等。应该特别指出,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等不同部位对放射性元素的浓集能力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别。海洋生物吸收放射性物质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们从环境中吸收和积累了放射性物质,从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质的携带者和传播者,通过洄游或漂流可以将污染物质带到非污染海区。同时通过动物摄食和食物链传递,放射性核素可能进一步在高营养阶生物中富集。放射性核素对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威胁非常巨大,所以本发明提出一种检测北太平洋柔鱼体内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的方法,报道跟踪检测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北太平洋柔鱼体内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的方法,能够检测到北太平洋柔鱼体内包括各个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是否超标,从水产食品安全监控和放射性污染的角度,分析日本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公海典型鱼类的辐射影响及发展趋势,探讨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后续性影响,对我国合理开发北太平洋远洋公海渔业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检测北太平洋柔鱼体内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的方法,其主要操作流程为:采集柔鱼样品、解冻样品、切割样品、焚烧灰化、称重标示、冷冻后检测放射性核素;同时根据柔鱼的生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头部、内脏、躯干、鳍部四个部分来检测,从食品安全和放射性核素污染角度,探索核素在柔鱼体内的具体分布情况。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样品前处理:
分不同胴长与组织部位处理:按柔鱼不同胴长分6组检测和将柔鱼分4大组织部位来处理。将柔鱼体型的胴长组分为150~200mm、200~250mm、250~300mm、300~350mm、350~400mm、>400mm等6组,进行分组处理;同时将柔鱼分4大组织部位来处理,为头部、内脏、躯干、鳍部(尾部)分别检测。
检测操作流程:解冻—解剖—分组织—切割或焚烧灰化—装样—称重标记—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58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分析方法
- 下一篇:一种医用加速器的检测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