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脉冲磁场电磁绞线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29003.4 | 申请日: | 201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5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焦伟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焦伟丽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18;H01B5/10;H01B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13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自动 降温 功能 脉冲 磁场 电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脉冲磁场电磁绞线。
背景技术
目前,当电机通过强电脉冲信号时,脉冲电流高达几万安培,电机工作时间仅仅只有毫秒级,线圈的电流密度超过常规电机电流密度几百倍以上,对绕制线圈的电磁绞线提出了更高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要求。在电磁绞线中添加S2玻璃纤维或碳纤维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加强电磁绞线力学性能的方法,S2玻璃纤维虽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浸漆浸润性,但其自身弹性模量只有87Gpa,抗拉强度只有4.9Gpa,在高强度脉冲磁场作用下,用添加S2玻璃纤维绕制的线圈会产生较严重的变形和断线;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比S2玻璃纤维更好,弹性模量在230Gpa~820Gpa之间,抗拉强度3.5Gpa~5.5Gpa,但是其自身最大的缺陷是绝缘性较差,容易导致铜芯线间的绝缘击穿,产生互通,电磁绞线整体电阻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既能提高电磁绞线力学性能又能提高电磁绞线绝缘性能的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脉冲磁场电磁绞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脉冲磁场电磁绞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绞制单元和云母带,所述第一绞制单元由第二绞制单元绞制而成,以一件第二绞制单元为中心,4~10件第二绞制单元按换位节距绞制成第一绞制单元,所述第一绞制单元外圆叠包云母带后浸有绝缘漆,所述第二绞制单元包括铜芯线、高分子纤维条,以一根铜芯线为中心,10~20根高分子纤维条按换位节距绕铜芯线绞制为第二绞制单元。所述云母带上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一喷淋装置相连。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绞制单元的机械强度,在所述第一绞制单元的空隙中填充高分子纤维条。
优选的,所述第二绞制单元的换位节距为铜芯线直径的1~2倍。
优选的,所述第一绞制单元的换位节距为第二绞制单元直径的2~4倍。
优选的,所述第二绞制单元是以一根铜芯线为中心,16根高分子纤维条按换位节距绕铜芯线绞制而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绞制单元是以一件第二绞制单元为中心,6件第二绞制单元按换位节距绞制而成。
所述高分子纤维条为PBO高分子纤维条。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由于采用双重绞制结构,并添加高分子纤维条强化电磁绞线的力学性能,使其满足了高强度脉冲磁场对电磁绞线高机械强度,高柔性和高绝缘性的要求,提高了绕制小弯曲半径的能力,解决了线圈变形和断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一种具有自动降温功能的脉冲磁场电磁绞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绞制单元和云母带3,所述第一绞制单元由第二绞制单元绞制而成,以一件第二绞制单元为中心,6件第二绞制单元按第二绞制单元直径4倍的换位节距绞制成第一绞制单元,所述第一绞制单元外圆叠包云母带3后浸有绝缘漆,所述第二绞制单元包括铜芯线1、高分子纤维条2,以一根铜芯线1为中心,16根高分子纤维条2按铜芯线1直径2倍的换位节距绕铜芯线1绞制为第二绞制单元,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绞制单元的机械强度,在所述第一绞制单元的空隙中填充高分子纤维条2。所述云母带上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一喷淋装置相连。当温度传感器所测的温度高于额定值时,所述喷淋装置向本发明所述的电磁绞线喷洒水。
由于采用双重绞制结构,并添加高分子纤维条强化电磁绞线的力学性能,使其满足了高强度脉冲磁场对电磁绞线高机械强度,高柔性和高绝缘性的要求,提高了绕制小弯曲半径的能力,解决了线圈变形和断线的问题。
以上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一个优选示范例,本发明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只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凡与本实施例等效的技术方案如绕制第二绞制单元时高分子纤维条根数变化以及绕制第一绞制单元时第二绞制单元根数变化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焦伟丽,未经焦伟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90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