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P和PET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1222.6 | 申请日: | 2016-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7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莉;王爽;邱晶;刘晓东;黄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莱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67/02;C08L23/16;C08L25/06;C08L23/06;C08L77/02;C08K5/098;B29C47/9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5009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p pet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塑料合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P和PET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合金是利用物理共混或化学接枝的方法而获得的高性能、功能化、专用化的一类新材料。塑料合金产品可广泛用于汽车、电子、精密仪器、办公设备、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它能改善或提高现有塑料的性能并降低成本,已成为塑料工业中最为活跃的品种之一,增长十分迅速。我国塑料行业要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发展塑料产业,努力赶上世界发展水平。
通用塑料合金,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合金虽然仍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但因其生产技术被普遍掌握,所以在国外,各大公司专门供应的多是附加值较高的工程塑料合金品种。工程塑料合金泛指工程塑料(树脂)的共混物,主要包括以PET、PA、聚甲醛、SBSO、聚四氟乙烯等工程塑料为主体的共混体系。
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混合物,是由聚碳酸酯和聚丙烯腈合金而成的热可塑性塑胶,结合了两种材料的优异特性,PET的机械性、冲击强度和耐温、抗紫外线(UV)等性质,可广泛使用在汽车内部零件、事务机器、通信器材、家电用品及照明设备上。
目前世界塑料合金产品的最大用户是汽车部件,其次是机械和电子元器件。从日本主要工程塑料合金需求结构中可以看出,汽车用塑料合金占62%,电子电气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占20%,一般精密机械占6%,医疗、体育及其他占12%。从地区来看,目前北美是最大的塑料合金消费地区,占45%;其次是欧洲,占34%;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占21%。在北美,聚苯醚合金占塑料合金需求总量的25%以上,其中尤以SBSO/PA、SBSO/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SBSO/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合金的需求量最大;聚碳酸酯合金占总需求量的12%以上;用于汽车最终用途的合金占99%。
我国对塑料合金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近几年发展较快。据统计,目前我国塑料合金(含改性树脂)消费总量约为120万~140万吨,而国内供应量不足60万吨,每年进口量高达90万吨左右;而且我国塑料合金(主要是掺混树脂和改性树脂)主要应用于家电、电子、汽车等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塑料合金应用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今后几年我国塑料合金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电子通讯、汽车、建筑业的高速增长,将拉动我国工程塑料合金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08年,我国五大工程塑料总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五大合成树脂的需求将达到5200万吨,将成为全球塑料合金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当前我国改性塑料年总需求约为500万吨左右,约占全部塑料总消费的10%左右,其比例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的快稳发展,创新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化工行业分析师认为,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行业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市场出的初级产品多,中级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高级产品缺乏的特点,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化工新材料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性塑料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之一。自我国各项政策陆续推出将进一步推动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汽车和家电行业是改性塑料发展的热点,两者占比约超过50%。
PET主要采取注射成型法加工,其他方法还有挤出、吹塑、涂覆和焊接、封接、机加工、真空镀膜等二次加工方法。成型前须充分干燥。主要应用为电子电器方面有:电气插座、电子连接器、电饭煲把手、电视偏向轭,端子台,断电器外壳、开关、马达风扇外壳、仪表机械零件、点钞机零件、电熨斗、电磁灶烤炉的配件;汽车工业中的流量控制阀、化油器盖、车窗控制器、脚踏变速器、配电盘罩;机械工业齿轮、叶片、皮带轮、泵零件、另外还有轮椅车体及轮子、灯罩外壳、照明器外壳、排水管接头、拉链、钟表零件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莱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莱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12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耐火性硅藻泥地板
- 下一篇:一种抗蜗牛纹封装胶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