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对车辆藏匿人员进行检查的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31344.5 | 申请日: | 201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5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林晨曦;王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竹天探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永***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藏匿 人员 进行 检查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车辆藏匿人员进行检查的设备和方法,其中,该设备包括用于在被检车辆停置于检查区域的情况下获取被检车辆的震动信号的微震检查装置;车底图像获取装置,其用于获取被检车辆的车底图像;以及震动信号阈值确定装置,其基于车底图像获取装置所获取到的车底图像,确定被检车辆的震动信号阈值,并将所确定震动信号阈值的数据传输给微震检查装置,以使得微震检查装置能够通过将震动信号与对应所确定的震动信号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被检车辆是否藏匿有人员。充分利用车底图像等信息,对被检车辆自动进行震动信号阈值识别,不需要人工介入,对于车辆是否藏匿人员的识别结果更准确和快捷,提高了检查速度,使用更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检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查车辆是否藏匿了人员的检查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对车辆是否藏匿有人员进行检查是安全检查的内容之一,并且目前普遍采用微震检查技术。微震检查技术的原理是,如果车辆藏匿有人,人的心跳带来的血液流动产生的震动信号可以通过人的身体和车辆结构传导出来。由于车辆无人时产生的本底震动信号与车辆有人时产生的震动信号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功率水平强弱不同,因此,利用被吸附在车体或车厢上的震动传感器接收车辆的震动信号,然后将实测的震动信号与预设的震动信号阈值进行比较,就可判断车辆内是否藏匿有人。
例如,美国专利US4415979A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查无生命的可移动结构中是否存在有生命物体的方法和装置,其通过先获取车辆的震动信号,再分析所获取的震动信号的功率水平,并与预设的阈值做比较,来判断车辆内是否藏匿有人。再例如,美国专利US6873921 B1公开了一种检查车辆中藏匿人员的方法和装置,它先采集车辆的震动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并提取一定共振能量范围内的信号功率,再与预设的阈值做比较,来判断车辆内是否藏匿有人。
但是,一般来说,车辆震动信号的强度与车辆的结构有关(例如美国专利US6370481B1中的优选实施例描述),这使得不同车辆的震动信号强度阈值将有所不同。例如,美国专利US4415979A中的判定阈值(MIN.PWR数值)和US 6873921 B1中的判定阈值(MINIMUM和THRESHOLD数值)需要从外部输入,美国专利US US6370481B1中的影响判定阈值的参量(MASS数值)也需要通过键盘从外部手工输入。因此,现有的微震检查系统,例如美国ENSCO公司的Micro Search和台湾达华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DF110,均预存储有多种震动信号阈值,并在检查时由操作员根据经验选择震动信号阈值,以通过将实测的震动信号与所选择的震动信号阈值进行比较,来尽力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然而,由于观察角度、作业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操作员有可能选错震动信号阈值,从而造成检查结果错误。例如,若将大型车误选成小型车,容易造成有人误判为无人,造成漏报;而若将小型车误选成大型车,容易造成无人误判为有人,造成误报。
另一方面,由于微震检查过程中车辆须处于停止状态,当车底藏匿有人时,他可以在微震检查过程中将身体脱离或半脱离车体结构,从而使心跳产生的震动信号大大减小乃至消失,以逃避检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灵敏、准确地检查车辆是否藏匿有例如人等的有生命物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对车辆藏匿人员进行检查的设备,包括用于在被检车辆停置于检查区域的情况下获取所述被检车辆的震动信号的微震检查装置,还包括:
车底图像获取装置,其用于获取所述被检车辆的车底图像;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竹天探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竹天探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13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