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检测一氧化碳浓度的燃气热水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3939.4 | 申请日: | 2016-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4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简炼;郭创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9/20 | 分类号: | F24H9/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一氧化碳 浓度 燃气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检测一氧化碳浓度的 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对于热水的供应需求是巨大的。目前,大多数城市家 庭都装有燃气热水器,通过燃烧天然气来加热自来水。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无色、无味、本身不具有毒性,当其充分燃烧时, 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甲烷在不充分燃烧时, 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
一氧化碳的主要危害一方面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使其无法再结合氧而 使人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另一方面则是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 限时,由于电火花或是与某些物体发生碰撞而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由于燃气热水器多安装于厨房或者卫生间等不易于通风的地方,一旦氧气浓 度下降,很容易造成甲烷的不完全燃烧,这无疑给燃气热水器的使用带来了一 定的安全隐患。
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检测一氧化碳浓度的仪器,由于其质量、体积和易用 性等方面的限制,一般广泛用于矿山、汽车等空气安全质量检测的地方,很少 将其用于家庭生活。此外,由于燃气热水器仅在使用时可能产生一氧化碳气体, 单独的检测仪器若是一直开启会造成仪器的老化和不必要的浪费,若是不断的 手动开启和关闭不仅繁琐,而且可能遗忘,非常不人性化。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检测一氧化碳浓度的燃气热水器, 该热水器每次开启燃气热水器后自动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并实时显示,在超过警 戒浓度后,采取报警等措施以提示相关人员,尽量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检测一氧化碳 浓度的燃气热水器,包括热水器本体,热水器本体的外壳外表面装有热水器控 制面板以及与安全相关的一氧化碳浓度显示器和蜂鸣器,热水器本体内部的下 半空间布置有燃气燃烧室,燃气燃烧室外部绕有热水管道,燃气燃烧室顶部设 置有排气孔,热水器本体内部的上面空间布置有装在热水器外壳内的一氧化碳 检测装置;热水器外壳内部空气通过其上的透气窗与外部连通,一氧化碳检测 装置通过其上的线路进出孔与外部设备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一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包括一氧化碳传感器、电流放大电 路、单片机、继电器控制电路、数码管;所述一氧化碳传感器与电流放大电路 的输入端相连,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单片机的具有AD转换功能的输 入引脚,单片机的控制数码管显示的输出引脚连接至数码管,单片机控制蜂鸣 器报警的输出引脚连接至蜂鸣器;单片机继电器的输出引脚连接至继电器控制 电路的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电流放大电路包括运放U1A、电阻R1、电阻R2、电容C1 和电容C2;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以及一氧化碳传感器 12均与运放U1A的负极输入端相连;运放U1A的正极输入端接地;运放U1A 的输出端与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电容 C1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2的一端相连后作为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 具有AD转换功能的输入引脚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1、电阻R3、电阻R4、电容 C3、二极管D3、继电器K1;单片机控制继电器通断的引脚与三极管Q1的基极 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接12V电 源;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电容C3的 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继电器K1线圈的一端相连;电容C3的另一端、 二极管D3的正极以及继电器K1线圈的另一端均接地;继电器K1的常开开关 串接在热水器的电源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将一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集成在燃气热水器内部,并进一步合理分配 了内部空间;设计一种电流放大电路,由于一氧化碳传感器输出的是微弱的电 流信号,因此信号放大电路在信号采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需要一种具有 抗干扰能力、高增益的放大电路,实现对传感器输出电流信号的放大和转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39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