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复潮间带马尾藻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34683.9 | 申请日: | 2016-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6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黄洪辉;韩婷婷;戴明;齐占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3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潮间带 马尾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修复潮间带马尾藻场的方法,其采用网袋捆苗投石法,移植并培育马尾藻幼苗,使所述的马尾藻幼苗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所述的网袋捆苗投石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马尾藻幼苗固定于网袋中,使所述的马尾藻幼苗的假根紧贴网袋;(b)将石块置于所述的网袋中,并将网袋口扎紧封口;(c)低潮时,将步骤b所得的网袋投置于潮间带的小潮低潮线与大潮低潮线之间。本方法操作方便,不需要建造庞大的基质,花费资金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马尾藻人工增殖和生态修复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修复潮间带马尾藻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型海藻场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者和稳定者。由于环境污染以及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自然岩礁岸线遭到严重破坏,岩相潮间带马尾藻资源严重衰竭,马尾藻场生态功能也随之明显减弱。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在海底投放大量的人工渔礁的方式修复海藻场,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修复方式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和建造庞大的基质,操作不方便,耗时耗力,不适用于岩相潮间带。
采用增殖、移殖马尾藻方法是实现岩相潮间带马尾藻场恢复的真正有效方式。目前,基于海藻有性生殖的增移殖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但此技术仅限于藻体的生殖季节,而对幼苗阶段的移殖技术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复潮间带马尾藻场的方法,其操作方便,不需要建造庞大的基质,花费资金少。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修复潮间带马尾藻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网袋捆苗投石法,移植并培育马尾藻幼苗;使所述的马尾藻幼苗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所述的网袋捆苗投石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马尾藻幼苗固定于网袋中,使所述的马尾藻幼苗的假根紧贴网袋;
(2)将石块置于所述的网袋中,并将网袋口扎紧封口;
(3)低潮时,将步骤2所得的网袋投置于潮间带的小潮低潮线与大潮低潮线之间。
本发明的方法采用网袋捆绑马尾藻幼苗,并在网袋中放置苗和石块,投置于欲进行修复的受损的马尾藻场海域的低潮位处,通过在海区自然条件下的培育,上述移植引入的在受损的马尾藻场海域移植并培育马尾藻幼苗将生长并发育至性成熟,并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大量可正常附着岩相基质的马尾藻幼殖体,同时上述移植引入的马尾藻幼苗的假根也能再附着生长,并进行营养繁殖在假根上长出新芽,从而起到在受损马尾藻场海域实现马尾藻种群重建,维系种群正常繁衍,促进使所述的马尾藻场的修复。
所述的网袋优选为尼龙网袋,孔径为为4~6cm。
优选地,所述的网袋在使用前在海水中浸泡至少1个月,以使网袋充分吸收海水,利于假根再附着生长。
优选地,使用棉绳将所述的马尾藻幼苗的假根捆缚在网袋上。
优选地,所述的网袋上固定有数字标牌,以便于统计。
优选地,所述的网袋上系有浮球,以便于寻找移植后的马尾藻。
根据潮汐情况,当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线、露出网袋后,在恰当的时间间隔观察记录马尾藻的生长发育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方法针对目前大亚湾海域岩相潮间带区域马尾藻资源严重衰退,马尾藻场岩相生境严重破坏的现状,以及人工抛石护岸岸线的生态化建设现实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网袋捆苗投石法”在受损马尾藻场海域成功移殖了马尾藻幼苗,为马尾藻场人工修复重建提供有效技术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46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