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石墨/金属层复合散热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38526.5 | 申请日: | 2016-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94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宝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华光电(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73 | 分类号: | H01L23/373;H01L23/552;H01L21/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 石墨 金属 复合 散热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石墨/金属层复合散热片,包括:金属层和分布在金属层上下面的天然石墨层,所述金属层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孔,圆孔直径为0.2~0.6mm,圆孔之间的孔距为0.4~1.0mm,所述圆孔的孔边分布有向上或向下的毛刺,所述天然石墨层通过毛刺咬合与金属层,所述圆孔内填满天然石墨,复合散热片的厚度为18微米~2000微米。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即是很好的导热载体,导热效果好,也具有很强的电磁屏蔽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中发热组件的散热及电磁屏蔽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然石墨/金属层复合散热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研发的手机、平板计算机、或笔记本计算机及电视的需求量及显示屏使用量增加,显示屏高亮度的需求使发光二极管使用量增加, 为提高各种电子产品的运行速度,目前各种电子产品中CPU因高速运行会散发出大量的热,也加大了设备的发热量,同时电池电量消耗增加,电池容量也跟着提高,使得显示器设备因耗能加大而发热更多,如不能有效控制发热,高温不仅使CPU运转出问题或丧失功能,也会使发热设备使用寿命缩短。同时现今显示器设备功能增多,使用零件也多样化,数量多而体积更小,显示设备的可用空间越感不足,各组件的距离更近,容易发生干扰。
当人工石墨因厚度的问题(即界面面积无法再次扩大时,因聚酰亚胺薄膜的特性)而天然石墨较厚的可折断性(大于75微米),使其丧失本来固有的X、Y轴导热性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做为散热材料的人工石墨厚度以25uM为主导,40uM有量产但导热系数不佳,70uM的可量产性不高,更多的热量需要解决,我们就要把热量从发热组件“A”点传至其它点散发,使发热组件“A”的本体温度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更高导热系数和更大界面的导热载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天然石墨/金属层复合散热片,能够即是很好的导热载体,导热效果好,也具有很强的电磁屏蔽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天然石墨/金属层复合散热片,包括:金属层和分布在金属层上下面的天然石墨层,所述金属层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孔,圆孔直径为0.2~0.6mm,圆孔之间的孔距为0.4~1.0mm,所述圆孔的孔边分布有向上或向下的毛刺,所述天然石墨层通过毛刺咬合与金属层,所述圆孔内填满天然石墨,复合散热片的厚度为18微米~2000微米。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层为铜箔层或是铝箔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天然石墨层为膨化后的絮状蠕虫形石墨层,膨化后的石墨蠕虫的体积为未膨化时的60~120倍,膨化石墨为高纯度石墨,纯度在99.6%~99.9%,天然石墨层厚度在滚压叠加后为10微米~1000微米。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层的外形为卷状结构,所述金属层经过孔洞处理后的厚度为8微米~1000微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天然石墨/金属层复合散热片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制作金属层,将卷状的金属片双表面处理,金属层在咬合天然石墨层之前进行预处理,用碱性除油剂除油并且酸洗处理;
第二步,把清洗好的金属片在冲床上采用模具,在金属片上冲压出02~0.6mm直径的圆孔,然后再将金属片反面进行二次冲压,使金属片的圆孔边缘冲出向上或向下细密的毛刺;冲压圆孔以卷料形式作业,冲好后收卷金属片,收卷时要轻,不要太紧,以免破坏表面的毛刺;
第三步,制作天然石墨,将可膨化的石墨颗粒在加温到850--1040°C,使石墨颗粒膨化至80倍以上的石墨蠕虫,膨化后的石墨蠕虫很轻,可通过悬分式分离出较为纯净的石墨蠕虫,必须经过多次悬分,使石墨蠕虫达到99%以上的纯度,去除其中的硫、硫化物、细小石子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华光电(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华光电(昆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85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