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带线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的宽带过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9346.9 | 申请日: | 2016-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9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许锋;许娇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10 | 分类号: | H01P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带 折叠 型基片 集成 波导 宽带 过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带线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的宽带过渡结构,属于微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地发展完善,微带线、带状线、槽线等传输线在微波技术领域被广泛地应用。它们具有质量轻、成本低且易于平面化集成的优点。但是无法满足大功率容量电路的设计要求,并且高频辐射严重。基片集成波导的提出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还具有平面化集成的优点。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是在基片集成波导的基础上提出的,减小了电路的尺寸,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通过与平面电路集成,已经被应用于微波滤波器和天线中,使得电路的尺寸进一步降低了。但是宽带的过渡是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本发明设计的宽带微带线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的过渡,解决了这类问题。
不同的波导结构所支持的电磁波模式也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连接离不开过渡。过渡起着模式转换和调节阻抗匹配的作用。对集成电路中的其他模块而言,就像同一种传输线一样,几乎没有反射。成熟的传输线理论和电路理论是设计该过渡的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带线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的宽带过渡结构,是一种更宽频带的微带线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过渡,研究微带线和带状线间的模式转换和模式抑制,利用带状线作为微带线和FSIW的中间媒介,实现单层板传输线到多层板传输线的过渡,从而实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的广泛应用。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带线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的宽带过渡结构,包括上、下层介质基板、顶层金属层、中间金属层、底层金属层、第一和第二金属通孔列,顶层金属层位于上层介质基板的上表面,中间金属层位于上、下层介质基板之间,底层金属层位于下层介质基板的下表面;
第一、第二金属通孔列平行,且与顶层金属层、中间金属层、底层金属层构成FSIW,其中,第一金属通孔列连通顶层金属层、中间金属层、底层金属层,第二金属通孔列连通顶层金属层、底层金属层,第二金属通孔列与中间金属层之间存在间隙;
中间金属层上设置有第一、第二带状线以及第一、第二微带线,其中,第一、第二带状线分别与FSIW中间金属层靠近第二金属通孔列一侧的两端连接,用以激励FSIW;第一、第二微带线分别与第一、第二带状线连接,作为输入端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第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均为50欧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在第一带状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金属通孔组,用以抑制带状线不连续处的高次模向外扩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在第二带状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金属通孔组,用以抑制带状线不连续处的高次模向外扩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在第一、第二带状线与FSIW中间金属层连接处且在第一、第二金属通孔列之间,还设置有一对连通顶层金属层、中间金属层、底层金属层的金属通孔,用于调节输入阻抗的匹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三金属通孔距离第一金属通孔列1.2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第二带状线均为长3mm、宽1.5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上、下层介质基板的厚度相同。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采用本发明微带线到折叠型基片集成波导的宽带过渡结构,能够有效地扩展相应微波集成电路的带宽;本发明的结构继承了传统矩形波导的辐射损耗低,功率容量大的特点,并且避免了基片集成波导在低频尺寸太大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三维结构图。
图2是顶层金属层的结构图。
图3是中间金属层的结构图。
图4是底层金属层的结构图。
其中,1-上层介质基板;2-下层介质基板;3-第一、第二带状线;4-第一、第二微带线;5-FSIW;6-顶层金属层;7-第二金属通孔列;8-第一金属通孔列;9-第二金属通孔组;10-第一金属通孔组;11-金属通孔;12-FSIW中间金属层;13-中间金属层;14-底层金属层。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仿真和测量的S参数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93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波导同轴转换装置
- 下一篇:基于多频共模耦合的合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