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结构熄焦炉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0532.4 | 申请日: | 2016-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4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文;王琦;孙晓辉;林官敬;王全龙;孙烈刚;张天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B39/02 | 分类号: | C10B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澎 |
地址: | 26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结构 焦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熄焦炉,包括竖直设置的炉本体,所述炉本体内部中空,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连接的预存段、支撑段和冷却段,所述支撑段外设有环形烟道,所述环形烟道与总烟道相连通;所述支撑段上均匀设有多个与环形烟道相连通的分烟道;所述冷却段内部安装有至少一层或多层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的分布板,每层分布板下方均设有一冷却装置,每层分布板上设有多个焦炭可通过的间隙。本发明熄焦炉克服了现行熄焦炉斜梁支撑易损坏,维修费用高的缺陷;并且熄焦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熄焦要求进行控制,达到快速熄焦,回收热量和副产水煤气的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化工领域的熄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熄焦炉。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保和节能要求的日益加深,干熄焦技术在熄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干熄焦的原理十分简单,基本流程是将焦炉推出的高温红焦运装到熄焦炉,在熄焦炉内赤热的红焦下行与循环于其内的惰性气体(主要是氮气)进行逆向接触发生热量交换,红焦降到合适的温度(180~200℃)变成冷焦从熄焦炉底经排焦阀排出,氮气在熄焦炉内从低温(180℃)升温到800~950℃,从环形烟道排出后将热量带至蒸汽锅炉产生高品位蒸汽进行发电或用于其他途径,实现回收热量的目的。
干熄焦技术虽经近百年的改进和完善,但在工业应用上几乎全是氮气为冷却介质的干熄焦炉,这种熄焦炉均采用的是斜梁支撑——业界称之为牛腿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荷载过大,热应力膨胀损坏,热物料磨损大,气体过流面积受限等结构上固有的缺陷,在实际使用中损坏尤为突出和频繁,使得设备修复难度大,维护费用高,迫切需要改进。
现有的斜梁支撑工业上根据其几何外形俗称为“牛腿”,遍布圆周砌体的许多根牛腿使预存段和冷却段相连,形成上小下大的炉形结构。分烟道不仅是冷却段和预存段过渡区域,而且还是气流汇集改向处。在结构上,斜道区支撑梁逐层悬挑承托上部砌体荷重,并逐层改变烟道的深度,承载着熄焦炉上部砌体的全部重量。在实际运行中,炉内的焦炭和焦粉对耐火材料的不断冲刷和磨损,再加上炉内还原气氛对耐火材料的化学腐蚀,特别在“牛腿”部位,损坏尤为突出,往往会严重影响生产正常进行。
从理论上讲斜道区倾斜度越大越宽,烟气的通过面积就越大,就越利于焦炉内的气体分布,减少高温烟气的运动阻力,但这样会使得牛腿支撑强度过大,更易于损坏。所以,现行的牛腿水平跨度一般都限制在0.5m左右,并且耐火砖的砌层缩进高度很大,即使这样牛腿的寿命也非常短。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熄焦炉结构及熄焦方法。特别是熄焦炉环形烟道排气道采用垂直支撑结构,该结构能够去除现有干熄焦炉环形烟道的牛腿支撑结构,改善炉内的气体流动状况,大大延长熄焦炉的使用寿命,并减少熄焦炉维修费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结构熄焦炉,包括竖直设置的炉本体,所述炉本体内部中空,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连接的预存段、支撑段和冷却段,所述支撑段外设有环形烟道,所述环形烟道与总烟道相连通;所述支撑段上均匀设有多个与环形烟道相连通的分烟道;所述冷却段内部安装有至少一层或多层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的分布板,每层分布板下方均设有一冷却装置,每层分布板上设有多个焦炭可通过的间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熄焦炉克服了现行熄焦炉斜梁支撑易损坏,维修费用高的缺陷;并且熄焦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熄焦要求进行控制,达到快速熄焦,回收热量和副产水煤气的功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预存段和冷却段均为圆筒体且两者内径相同,所述预存段的轴线和冷却段的轴线重合;所述预存段顶部设置圆台形结构的炉盖,所述炉盖顶部开设有入焦口;所述冷却段底部设有圆台形结构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底端开设有出焦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大学,未经烟台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05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