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的物理分散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140955.6 申请日: 2016-03-11
公开(公告)号: CN105771762B 公开(公告)日: 2018-06-12
发明(设计)人: 杜文博;侯江涛;王朝辉;刘珂;李淑波;杜宪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B01F11/02 分类号: B01F11/02;C01B32/158
代理公司: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张慧
地址: 100124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碳纳米管 物理分散 工艺流程 粘结剂 碳纳米管分散剂 固体颗粒表面 碳纳米管表面 分散处理 分散固定 分散稳定 分散效果 制备周期 单根 制备 团聚 应用
【说明书】:

一种碳纳米管的物理分散方法,涉及碳纳米管的分散领域。该方法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对碳纳米管表面处理,使其均匀分散,并在粘结剂的作用下以单根的形式固定在固体颗粒表面,避免二次团聚。该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为:(1)碳纳米管分散剂和粘结剂的制备;(2)碳纳米管分散处理;(3)碳纳米管的分散固定。本发明所述方法具有分散效果好、分散稳定、易操作、工艺流程短、制备周期短、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纳米管的分散领域,具体为一种碳纳米管的物理分散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简称CNT)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比表面能和高反应活性的特点。自其发现以来,其以独特的力学、热学、磁学和电学性能在电极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结构材料等诸多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的的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都与金刚石相当,其轴向杨氏模量接近2TPa、抗拉强度高达100GPa,为钢的100倍,是高强度碳纤维的20多倍,密度仅为1.35g/cm3左右,为钢的1/6、铝的1/2、镁的3/4,同时,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优良的自润滑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碳纳米管被认为是陶瓷、聚合物、金属等基体材料的理想强化相。

碳纳米管虽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工业中应用并不广泛,主要原因是碳纳米管是纳米材料,长径比、表面积很大,为了降低自由能,碳纳米管倾向聚合成团以降低表面能,这是自发倾向行为。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团聚形态往往会破坏单根碳纳米管所表现出的优异的力学、电学特性,从而限制了碳纳米管的应用。目前碳纳米管的主要分散方法有:球磨、超声震荡、强酸化学处理、过滤、共混等多种工艺方法。如“一种碳纳米管分散的方法”(授权公布号CN 102350234A)的发明,其分散方法是将碳纳米管在以发烟硫酸或氯磺酸钠为代表的超强酸中插层、溶胀,然后经硝酸选择性功能化所含碳质副产物,即可自发分散到水及乙醇、丙酮等常用的有机溶剂中。在“球磨分散工艺对碳纳米管分散的影响”(黄民富等.材料导报,2013(S2):第35-38页)文章中,对碳纳米管分别进行干式球磨和湿式球磨分散处理,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在球磨的冲击作用下,碳纳米管团聚体被打开,达到分散碳纳米管的目的,但是这种机械分散方法对碳纳米管的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且球磨转速越大这种结构损伤程度越大。

这些方法对于未纠缠的碳纳米管有良好的剪断、分散效果,但是对于团聚的碳纳米管颗粒团的分散效果不明显,有些方法,例如球磨,会损伤碳纳米管的结构,从而影响了碳纳米管发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强酸分散处理,不仅在分散过程中剪断了碳纳米管的长度,而且强酸的使用势必会造成二次污染和操作难度;另外上述专利中的制备方法过程繁琐,工艺流程长,耗费时间。因此,急需开发一种不破坏碳纳米管结构,不引入二次污染,工艺简化,而且又可以使碳纳米管得到稳定均匀分散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主要针对当前在碳纳米管分散工艺过程中的不足,开发一种碳纳米管的均匀稳定分散方法。该方法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对碳纳米管表面处理,使其均匀分散,然后在粘结剂的作用下使已经分散的碳纳米管固定在提供的固体颗粒表面上,被固定的碳纳米管不会脱落,从而碳纳米管不会产生二次团聚,且可以长久的保存。方法中所用分散剂为聚乙烯醇,同时其也作为粘结剂,起到固定碳纳米管的作用。该方法具有分散效果好、分散稳定、易操作、工艺流程短、制备周期短、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步骤为:(1)碳纳米管分散剂和粘结剂的制备;(2)碳纳米管分散处理;(3)碳纳米管的分散固定;具体如下:

(1)碳纳米管分散剂和粘结剂的制备

将一定质量的聚乙烯醇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后水浴加热一定时间制成聚乙烯醇水溶液,冷却至室温,得到碳纳米管的分散剂;依照上述步骤,制备一定量高浓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作为粘结剂,粘结剂的浓度大于分散剂的浓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09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