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香椿、红椿嫁接繁殖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141884.1 申请日: 2016-03-11
公开(公告)号: CN105706748B 公开(公告)日: 2019-03-29
发明(设计)人: 肖兴翠;郭洪英;黄振;陈炙;李丕军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A01G2/30 分类号: A01G2/30;A01G17/00
代理公司: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代理人: 董芙蓉
地址: 610081 四川省成***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香椿 嫁接 繁殖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香椿、红椿嫁接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砧木的定植与管理;(2)繁殖材料的采集及处理;(3)嫁接;(4)嫁接后的管理。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1)能够保持香椿、红椿采穗母株本身生长突出、树形良好等优良性状。(2)可繁殖大量优良的无性系苗木,解决普通香椿、红椿种子苗及其造林后均存在生长差异的问题。(3)可以利用生产的无性系苗木建立优良的种子园,生产大量优质的香椿、红椿种子,解决香椿、红椿优良单株结实数量有限的问题,提高香椿、红椿种子及苗木的品质,并提高其造林后的生长量或者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嫁接繁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香椿、红椿嫁接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香椿、红椿均为楝科、香椿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木材材质好、颜色偏红,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是很好的中国珍贵速生用材树种,其中红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自然分布少,自然更新能力差。自然分布的红椿天然林、香椿人工林中不乏干形好、生长迅速的优良单株即优树,但均为直径30-150cm不等的大树,目前香椿、红椿的繁殖主要是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存优树的优良特性,并且种子非常有限;无性繁殖能保存优树的优良特性,但采用大树的枝条或根系扦插育苗成活率极低,繁殖速度极慢,不能满足造林需要大量良种的需求。本发明采用嫁接的方法繁殖香椿、红椿优树大树苗木,可以解决大树无性繁殖的问题。目前,尚未见有用嫁接繁殖香椿、红椿优树大树无性系苗木的报道。

香椿、红椿播种育苗技术:采用香椿、红椿的成熟种子,经过处理后放在1~5℃的低温保存或保存在低于5℃的通风干燥处。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水方便的地块作为苗圃地。施足基肥,深耕细作,并用高锰酸钾0.5kg消毒后作床,床高20-30cm、宽1.0m,每床间沟宽35cm,并在床面上要撒施一层2cm左右厚的营养土后压平。3-4月用上年采集的种子播种,其中红椿还可对当年采集的种子6-7月播种,播种前香椿种子用30-35℃、红椿将种子用40-45℃温水中浸泡24小时后,捞去浮在水面的瘪种,捞起沉在水底的饱满种子,置于25℃处催芽。至有20%的种子裂白后播种,撒播或条播均可,每亩用种2-3kg,撒播要均匀,条播行距为20cm,播后均覆盖一层营养土,以不见种子为好,再盖上一层3cm左右的稻草。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有20%以上的种子萌芽出土时,在阴雨天或傍晚时揭去稻草;当苗木生长到8-10cm左右时,在下雨天后、或阴天和傍晚进行间苗及补空。及时拔除幼草,除草后施0.1%的尿素水溶液,施肥后用清水清洗叶面,之后施肥量可随苗木的生长增加。大田苗木生长到11月份,苗木平均高0.8-1.1cm,地径粗0.5-1cm,亩产合格苗木一般为1.5万株。这种香椿、红椿播种育苗技术的缺点是:

1)香椿、红椿播种育苗属于有性繁殖,由于不同优树的种子间存在差异,同一株母树的种子也存在差异,培育出的苗木不能完全保存母株的优良特性,造林后生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

2)香椿、红椿造林需要大量的良种苗木,而目前国内香椿、红椿均尚未建立良种种子园,而市面上香椿、红椿播种育苗采用的种子基本是随意采集的种子,并没有对采种母树进行选择,采集的种子良莠不齐且数量有限,品质没有保障,培育出的苗木品质没有保障。

3)香椿、红椿中少部分生长突出、树形良好的优树,种子数量非常有限,播种育苗培育的苗木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中需要大量良种苗木的需求。

香椿、红椿优树大树扦插育苗技术:即枝条扦插育苗技术:香椿1-5月、红椿5-6月采集香椿、红椿优树大树的1年枝条,剪成5-10cm的插穗,用一定浓度的生根剂浸泡30分钟左右,用珍珠岩:蛭石1:1做基质进行扦插。插后温度保持25℃以上,保持基质湿润,7-10天喷洒多菌灵消毒1次,并用50%的遮阳网遮阴15-30天。2-3个月生根,挖松基质将插穗轻轻拔出,选择生根的插穗,移栽到大田或者营养钵中,移栽后浇透水1次,之后及时拔草,浇水并适当追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18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