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大楼安防与应急预案发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3198.8 | 申请日: | 2016-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8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邱荣祖;林宇洪;林玉英;陈清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20 | 分类号: | G06Q50/20;G07C9/27;G07C9/29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实验 大楼 应急 预案 发布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大楼安防与应急预案发布系统,包括:复数个设置于实验室大门的实验室RFID门禁单元、设置于实验室内的实验室突发事件感知单元以及分别与实验室RFID门禁单元与实验室突发事件感知单元匹配的云安防中心。本发明采用RFID技术,通过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信息传递,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通过物联网与移动网相联接,保证了保安在移动中能够了解周边门禁的安全状态,及早让熟悉实验室的专家远程介入,采用短信群发和电话群呼的方法召集师生安全员,并配置了存储有应急预案的数据库,通过把应急预案的指令群发给专家、师生安全员、保安,能提高应急处置效率,特别是能指导保安更加专业地应对实验室的突发事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大楼安防与应急预案发布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高校因为资源优化重组呈多校区办学的趋势,许多校区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又因为近年来高校增添了文化交流与科技服务的功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了教学资源,因此高校内人员结构复杂,成了严峻的校园安防问题,从校园统一安防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各实验楼独自为政的状态,使得高校保卫处的工作压力成倍增长,出现了高校安防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高校逐渐精简专职的保卫干事,把安防工作依托社会力量,这又产生了新的安全隐患。保安公司派出的人员流动性大,对实验室不熟悉,又无法通过短期培训提升保安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一些特殊实验室发生事故的时候,保安人员无深厚的专业背景,可能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当,导致事故损失扩大,甚至危及保安人员的生命安全。
目前高校实验楼采用的报警器主要有如下几种:声光类型报警器、无线电类型报警器、闭路监控类报警器,互联网络类报警器,移动网类报警器。声光类型报警器因为楼层隔绝,报警声被大幅减弱,在实验大楼使用效果不好。无线电类型的报警器因为信号发射距离有限,多个报警器同时工作时信号易相互干扰,可靠性随着通讯距离增大而迅速下降。目前在高校中大量应用的是闭路电视监控,可靠性较高,但是同轴电缆布线工程造价高,信息传递区域封闭,只能将突发事件报警信息发送到保安值班室,无法直接告知实验室的责任人,导致突发事件处置效率下降;互联网络类的报警器具有许多优势,但在高校实验大楼内使用受到了许多限制,高校实验大楼只能用锐捷等校园网拨号器连入校园网,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络类的报警器无法内置校园网拨号器无法使用;移动网络类报警器最为灵活,能通过GPRS或3G、4G、WIFI等无线方式连入互联网,能够实现远距离通讯,因此最适合于高校实验楼使用。
现代高校实验室类型越来越复杂,以火灾为例,化学实验室、病菌实验室、动力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实验的应急处置流程完全不同,采用的阻燃机理不同,使用的灭火措施也不同。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的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第一批赶赴前线的消防员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匆忙之间选择传统水灭的方式压制火势。大量用水,可能是引发电石和金属钠大爆炸的主要原因。“8.12事故”共计造成104位消防员牺牲。这一事件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个警示,保安人员对突发事故的实验室内部情况不明,也可能会把常规的水灭方式应用于特殊实验室的火灾,从而引发更大的事故。
为了协助保安更稳妥地处理实验室事故,在特殊实验室发生事故时,除了让实验室专家尽早介入,各实验室还应当设定师生安全员。实验室专家和师生安全员熟悉实验室的布局,掌握专业知识,能弥补保安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能减少事故损失。但是事故往往事发忽然,如何高效率调度分散在各处的实验室专家和师生安全员,成为了安防系统的一个难点。
门禁是高校实验大楼安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调研,现有的门禁系统如宾馆门禁系统大量使用Mifare one IC S50卡,仅用系列号识别通行者的身份,而Mifare oneIC S50卡的系列号已被黑客破解,使用黑客程序和特殊的可改写系列号的S50卡,即可克隆法门禁卡,形成了安全性问题;有些门禁系统缺少“网络化”的集中管理,这类系统各门独立设置,缺少联网通讯功能,无法实现集中化、可视化管理;大部分门禁缺乏“互联网+”的设计思维,仅纳入局域网集中管理体系,当保安离开服务器巡逻时,就无法实时了解周边门禁的安全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31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教学魔法棒
- 下一篇:基于树形结构知识树模型的题库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