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确定方法及其系统、容量衰减调控方法及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5256.0 | 申请日: | 2016-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5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马相坤;张华民;叱干婷;高新亮;王宏博;霍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4537 | 分类号: | H01M8/04537;H01M8/04858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212 | 代理人: | 杨威,李洪福 |
地址: | 11602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电 容量 衰减 在线 确定 方法 及其 系统 调控 | ||
1.一种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C1:通过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确定方法获得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具体的:
在液流电池正处于充电过程或放电过程中时,所述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1:在电解液温度变化某一温度区间、SOC变化某一SOC区间后,获知液流电池的当前充电容量或当前放电容量,执行步骤A2;
步骤A2:根据所述某一温度区间和所述某一SOC区间,结合各温度区间、各SOC区间、以及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结合各温度区间、各SOC区间、以及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与所述某一温度区间和所述某一SOC区间相对应的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或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执行步骤A3;
步骤A3:根据获知的液流电池当前充电容量和得出的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或者根据获知的液流电池当前放电容量和得出的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获得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
在液流电池完成满充或满放操作后,所述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B1:检测电解液温度,同时获知液流电池当前充电容量或当前放电容量,执行步骤B2;
步骤B2:根据检测的电解液温度,结合电解液温度与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电解液温度与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与检测的电解液温度相对应的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或者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执行步骤B3;
步骤B3:根据获知的液流电池当前充电容量和得出的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或者根据获知的液流电池当前放电容量和得出的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获得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
步骤C2:将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与第一预设衰减率、第二预设衰减率进行比较,执行步骤C3;
步骤C3:当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高于第一预设衰减率且低于第二预设衰减率时,调节正极电解液和负极电解液的液面高度,使得正极电解液与负极电解液之间的液位差小于预设值、正极电解液中的总钒量与负极电解液中的总钒量的比值保持在第一预设比例范围、或者正极电解液中的钒离子浓度与负极电解液中的钒离子浓度的比值保持在第二预设比例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高于等于第二预设衰减率时,向正极电解液储罐和负极电解液储罐内添加容量恢复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以及正极电解液、负极电解液的体积,计算需添加的容量恢复剂的用量。
4.一种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在线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用于检测液流电池正处于充电过程或放电过程中的电解液温度;
第二监测单元,用于检测液流电池正处于充电过程或放电过程中的SOC;
第一获取单元;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基于第一监测单元所检测的电解液温度和第二监测单元所检测的液流电池SOC,获知液流电池在电解液温度变化某一温度区间、SOC变化某一SOC区间后的当前充电容量或当前放电容量;
与所述第一监测单元、第二监测单元和第一获取单元相连接的第二获取单元;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电解液温度变化的所述某一温度区间和液流电池SOC变化的所述某一SOC区间,结合各温度区间、各SOC区间、以及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结合各温度区间、各SOC区间、以及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与所述某一温度区间和所述某一SOC区间相对应的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或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并根据第一获取单元所获知的液流电池当前充电容量和得出的液流电池基准充电容量、或者根据第一获取单元所获知的液流电池当前放电容量和得出的液流电池基准放电容量,获得液流电池当前的电解液容量衰减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525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