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5348.9 | 申请日: | 2016-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2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东大智汇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5 | 代理人: | 李海峰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乳化 含油 废水 分离 净化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钢铁厂,为了消除带钢冷轧时产生的变形热,常以乳化液作润滑、冷却剂。乳化液主要由2%~10%的矿物油或植物油、乳化剂和水组成。由于乳化液因水分受热蒸发,使盐含量增加、稳定性降低,也会因氧化或细菌作用而变质,所以在使用中需要连续排出一部分老的乳化液,补充新的乳化液,一般使用2-3个月就要全部更新。在排放以前需经过一定的处理,以除去废水中油类物质。一般的治理方法有化学法和有机膜法。
化学法治理乳化含油废水方法比较简单,但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大,而且此方法需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剂,需要的占地面积也很大,最终却难以达到理想的破乳效果,处理后的水质很差且难控制,与膜法处理效果相差太大,另外采用此方法可操作性差,同时还会产生新的含油污泥,因此该种方法已逐渐被膜法分离所替代。
有机膜分离方法,高分子的有机膜在此方面已有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但由于其材料本身的限制,对于膜污染的控制手段、膜清洗的方法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为通量较低以及出水的油含量难以稳定。有机膜由于其材料的限制,膜容易变形,从而导致膜孔径变化,最终会导致透出液水质不稳定。
国内现有几套从国外引进的有机膜乳化含油废水处理设备,进口有机膜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进口有机膜设备一次性投资大;b、膜管易老化,大约2~3年需更换一次;c、运行能耗大,正常的操作维护费用高;d、处理效果和膜通量由于冷轧乳化液废水的浓度变化而不稳定,易发生通量下降过快和截留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设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节省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其包括步骤:
a.乳化含油废水经粗过滤预处理,除去颗粒物、丝状物杂质,之后过滤液进入中间罐A;
b.用供料泵将滤液输送到陶瓷膜分离提取设备的循环罐中,在一定压力下进入各级膜组件进行精过滤;
c.精过滤后的滤液浓缩到一定比例后分批次再加水透析,直至浓缩液中的残留成分小于规定值后,再将浓缩液进行后处理;
d.经过陶瓷膜分离提取设备处理后的渗透液进入中间罐B;
e.然后渗透液进入卷式超滤膜分离提取设备中进一步去除细菌、大分子蛋白及色素;
f.之后渗透液进入到中间罐C,然后用纳滤膜设备对其进行浓缩,进一步滤除无机盐等小分子有机物,所得渗透液颜色澄清,可直接排放或作为生产工艺用水进行重复利用,滤后最终浓缩产物成胶质状装桶由原料供货厂家回收。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b中,各级膜组件分别采用0.05~0.2μm的无机膜。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c中,精过滤后的滤液浓缩到比例为40%-60%,直至浓缩液中的残留成分含油率小于1%。
本发明提供的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设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乳化含油废水的膜法分离净化工艺,其包括步骤:
a.乳化含油废水经粗过滤预处理,除去颗粒物、丝状物杂质,之后过滤液进入中间罐A;
b.用供料泵将滤液输送到陶瓷膜分离提取设备的循环罐中,在一定压力下进入各级膜组件进行精过滤;
c.精过滤后的滤液浓缩到一定比例后分批次再加水透析,直至浓缩液中的残留成分小于规定值后,再将浓缩液进行后处理;
d.经过陶瓷膜分离提取设备处理后的渗透液进入中间罐B;
e.然后渗透液进入卷式超滤膜分离提取设备中进一步去除细菌、大分子蛋白及色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东大智汇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昆山东大智汇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53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