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硅海绵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5972.9 | 申请日: | 2016-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8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黄胜;谢朝辉;杨家昌;吴长林;焦冬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赛力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9/28 | 分类号: | C08J9/28;C08L83/07;C08L83/05;C08K3/36;C08K5/05 |
代理公司: | 江苏楼沈律师事务所 32254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51608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硅 海绵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细泡孔的开孔透气有机硅海绵的制作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硅胶海绵为一种多孔性泡沫材料,它除具有常规硅橡胶的优异性能外,还有泡沫材料所具有低密度、良好的减震,弹性等特性。
硅胶海绵一般具有闭孔和开孔两种形式,目前工业上多使用一种有机物包裹烷烃气体的发泡微球对硅橡胶进行发泡,所得的泡孔细腻均匀,操作易控,但存在制品回弹性差的缺陷。专利申请号:01107132.X,提及了一种利用固体水溶物制备开孔泡沫硅橡胶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所用固体水溶物与硅橡胶分散性差,故所得泡孔不均匀,且当固体物被硅橡胶完全包裹时,固体物无法洗出,另外所得硅胶海绵物性较差。专利申请号200610005721.7专利申请号20051025439.8专利申请号200810097558.0均提及了一种添加发泡剂在特定温度下进行发泡制作硅胶泡绵的方法,由于在加热条件下,发泡剂发泡和硅橡胶硫化同时进行,故而两者的反应速度需很好的匹配才能制作出目标大小的泡孔,其控制具有较高难度,并且其所用的发泡剂多为有害有味物质,反应后无法去除。专利申请号201010196930.0及专利申请号:201210381305.2提及了一种脱氢发泡的方法。该法利用Si-H与Si-OH或水,醇羟基反应,产生氢气进行发泡,由于其脱氢反应与硅橡胶硫化同时进行,故同样存在需要对两者反应速度进行匹配的问题,并且其还存在可操作时间太短的弊病,工业化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提出一种超细开孔透气的有机硅海绵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工艺简单,海绵密度可控,泡孔细腻且开孔率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有机硅海绵的制作方法,通过将水溶性油与液体硅橡胶按比例均匀混合硫化后,再将水溶性油用水洗出,得到超细泡孔的开孔透气有机硅海绵。
优选的:所述超细泡孔的孔径在10-78um。
优选的:所述液体硅橡胶可为加成型液体硅橡胶,所述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原料各组分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
乙烯基聚硅氧烷45-70份
含氢聚硅氧烷1-10份
填料10-45份
色浆0-10份
铂系催化剂0.01-1份
延迟剂0.001-0.1份。
其中,所述乙烯基聚硅氧烷为至少两个乙烯基直接与Si相连的聚硅氧烷,所述乙烯基位于链端或侧链。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为至少有3个氢原子与Si直接相连的聚硅氧烷,所述氢原子位于链端侧链,或链两端也同时含有与Si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所述氢原子含量为0.1~1.6%。所述含氢聚硅氧烷为直链状、枝状、环状或其混合物。
所述填料为气相法白炭黑、沉淀法白炭黑,硅树脂,硅微粉,碳酸钙、铝硅酸盐、硅澡土、氧化铝、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二氧化钛或其混合物。
所述色浆为以含乙烯基聚硅氧烷为分散介质。
所述铂系催化剂为氯铂酸异丙醇溶液、氯铂酸四氢呋喃溶液、氯铂酸-二乙烯基四甲基二硅氧烷配合物、或氯铂酸-1、3、5、7-四乙烯基-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配合物,所述铂金催化剂中Pt原子的含量为100~500000ppm
所述抑制剂为甲基丁炔醇、乙炔基环己醇、含炔基的马来酸或其衍生物、含炔基的富马来酸或其衍生物、多乙烯基聚硅氧烷、吡啶、不饱和酰胺类、有机膦或亚磷酸酯。
优选的:所述水溶性油为水溶性油状聚合物。
优选的:所述水溶性油为甘油,聚醚多元醇,聚醚硅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液体硅橡胶和水溶性油混合质量比例:液体硅橡胶∶水溶性油为100∶70-500。
本发明的有机硅海绵的制作方法,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海绵密度可控,泡孔细腻且开孔率高。用液态的水溶性油与液体硅胶混合解决了分散困难的问题,且后续水洗能更容易更彻底除去水溶物,所得的有机硅海绵泡孔细腻且为完全开孔结构,产物柔软同时具有极佳的回弹性和较佳的强度。所用的水溶性油可回收重复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赛力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惠州赛力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59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燃聚氨酯多孔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石墨烯复合贴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