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吸能盒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7448.5 | 申请日: | 2016-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4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蔡永周;陈琪;岳鹏;欧阳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麦小婵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吸能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用吸能 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吸能盒是车身前部最重要的吸能元件之一,其能够 在正面碰撞过程中通过材料的塑性变形吸能碰撞动能。吸能盒的吸能 特性及变形模式决定了整车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减速度响应及力的传 递途径,正面碰撞过程中的吸能表现对正面碰撞安全性能有重要的影 响。目前如何提高吸能盒结构耐撞性能和吸能效率并且增加机舱件布 置和乘员乘坐空间,是一项吸能盒设计的关键技术。
目前,车辆碰撞吸能盒一般为单层、无吸能筋且厚度均匀的钢板 制成的整体结构,该结构也是现有技术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如图1 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吸能盒纵向剖视图,由图1可知,该吸能盒包括 由厚度均匀的钢板制成的壳体10,其在壳体10的壁面上设置变形诱导 槽20,该变形诱导槽20的作用是使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进行合理稳定 的压溃变形。该结构存在的缺陷是:吸能盒的厚度应满足其所需强度 的最大值,其长度较长,吸能盒的强度及结构吸能效率低,且占用较 大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车用吸能盒的强度和结构吸能 效率较低、且长度较长占用较大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用吸能盒,其包括多 个嵌套在一起的空心壳体,相邻两个空心壳体之间通过吸能筋连接, 所述吸能筋上设有第一变形诱导槽,所述第一变形诱导槽沿所述空心 壳体的径向延伸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空心壳体上设有多个沿其轴向间隔分布的第 二变形诱导槽,所述第二变形诱导槽为沿所述空心壳体的周向设置的 环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吸能筋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空心壳体的轴向间 隔分布的第一变形诱导槽。
作为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第一变形诱导槽的深度不同。
作为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第二变形诱导槽的深度不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变形诱导槽的深度不大于所述吸能筋厚 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二变形诱导槽的深度不大于所述空心壳体厚度 的三分之一。
作为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空心壳体同心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空心壳体为空心圆柱体、空心圆台或空心多 面体;
当所述空心壳体为空心多面体时,多个所述空心多面体的结构相 同且相互平行地嵌套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相邻两个所述空心多面体的角区域通过吸能筋连 接和/或相邻两个所述空心多面体的侧面之间通过吸能筋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变形诱导槽和/或第二变形诱导槽为方 形槽或弧形槽。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用吸能盒,设有多个嵌套的空心壳体,相 邻的两个空心壳体通过吸能筋连接在一起,吸能盒的吸能筋上开有第 一变形诱导槽,在发生碰撞时第一变形诱导槽引导空心壳体和吸能筋 的溃缩变形,吸收能量,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吸能盒强度、吸能效率低、 压溃弯曲的问题,提升了汽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同时,实现了吸能 盒结构的优化,缩短了吸能盒长度,增加了机舱件布置和乘员乘坐空 间,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的车用吸能盒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车用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吸能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车用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车用吸能盒的三种不同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车用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壳体;20、变形诱导槽;1、空心壳体;2、吸能筋; 3、第一变形诱导槽;4、第二变形诱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 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74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