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淀粉预凝胶原位凝固成型制备纳米氧化铝陶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7974.1 | 申请日: | 2016-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7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友法;朱田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10 | 分类号: | C04B35/10;C04B35/63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淀粉 凝胶 原位 凝固 成型 制备 纳米 氧化铝陶瓷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高性能氧化铝陶瓷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淀粉预凝胶原位凝固成型制备纳米氧化铝陶瓷的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淀粉加入到蒸馏水中进行预凝胶处理,冷却后加入分散剂、坯体增强剂,调节pH值为9~10;缓慢加入氧化物陶瓷粉料,搅拌0.5~2h后超声分散、抽真空,将所得陶瓷料浆倒入涂有脱模剂的模具中,充分震荡后将模具置于80℃水浴条件下进行淀粉糊化成型,冷却后置于室温下沉浮24h;再经干燥得到纳米氧化铝陶瓷生坯。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陶瓷料浆均匀性、分散性和统一性较好,形成的网络结构稳定,并且制备得到陶瓷生坯的表面平整光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性能氧化铝陶瓷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淀粉预凝胶原位凝固成型制备纳米氧化铝陶瓷的方法。
背景技术
陶瓷成型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使坯体致密且均匀,干燥后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坯体的形状和尺寸应与产品协调。陶瓷坯体成型有干法、胶态成型工艺等,胶态成型的一般方法有注浆、流延、拉坯、旋坯等,胶态成型分为传统胶态成型和新型胶态成型工艺。干压法存在着坯体均匀性差、致密度低,无法制备复杂形状的生坯。传统胶态成型工艺制成的材料存在很多缺陷,如可靠性低、显微结构不够均匀等,难以满足高性能陶瓷制备的要求。新型胶态是一种近净尺寸的成型技术,不断受到关注。新型胶态成型技术在控制材料的显微结构、提高材料性能和使用可靠性上更具优势。其中陶瓷原位凝固成型是最受关注的胶态成型技术之一,陶瓷浆料原位凝固成型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新的胶态成型技术,其成型原理是通过浆料内部的化学反应形成大分子网络结构或陶瓷颗粒网络结构,从而使注模以后的陶瓷浆料快速凝固为陶瓷坯体。由于原位凝固是保证坯体均匀性的前提,而提高坯体的均匀性是提高陶瓷材料可靠性的有效途径,使原位凝固成型技术成为高性能陶瓷研究的热点之一。
陶瓷原位凝固是指陶瓷坯体固化过程中没有收缩且原位固化,它是保证陶瓷坯体均匀性的必要条件,是提高陶瓷材料可靠性的关键。注凝成型、直接凝固成型、温度诱导絮凝成型和胶态振动注模成型等得到迅速发展,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技术仍将是陶瓷成型工艺的发展主流。陶瓷原位凝固成型具有如下特点:减少了有机物的添加量,减少了脱脂时间;陶瓷浆料具有很高的固相体积分数;近净尺寸成型,可成型复杂形状的部件;成型坯体内部均匀,缺陷少,保证烧结后材料的高可靠性;成型坯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可对坯体进行各种机加工,从而使烧结后陶瓷机加工量减少或为零。但是原位凝固面临着有机单体或交联剂、有机溶剂可能会有毒性和污染,粘结剂的量和种类要求高,湿坯强度低,脱模困难,不利于工艺操作和规模生产;价格高昂,分散剂的限制等问题。
提出淀粉原位凝固的理念,传统淀粉原位凝固成型的原理是:利用淀粉吸水膨胀润胀和加热后糊化的反应,使淀粉的长分子链在水中逐渐伸展、吸收料浆中的水分并形成高粘度的淀粉糊液,再利用淀粉糊的增稠和粘结作用,使料浆中的陶瓷粉体颗粒在原位固定,实现陶瓷材料的净尺寸成型,以获得较高强度的陶瓷材料坯体。传统淀粉原位凝固成型是在配制料浆以后再加入淀粉,这样容易引起淀粉在料浆中分散不均匀,导致坯体在固化时发生不均匀的状态,坯体可靠性差,局部的强度低,并且淀粉的用量多,烧结以后孔隙率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淀粉预凝胶原位凝固成型制备纳米氧化铝陶瓷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淀粉预凝胶原位凝固成型制备纳米氧化铝陶瓷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称取氧化物陶瓷粉体,干磨、干燥、研磨、过筛后得到氧化物陶瓷粉料;
(2)将淀粉加入到蒸馏水中,密封后进行预凝胶处理,随后冷却,再加入分散剂、坯体增强剂,调节预凝胶的pH值为9~10;
(3)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在预凝胶中缓慢加入步骤(1)所得氧化物陶瓷粉料,然后加少量石蜡保湿,搅拌0.5~2h后超声分散、抽真空,得到均一稳定的陶瓷料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79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